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知识 » 纺织技术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数码印花工艺领域有多少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2-09-03
我国数码印花工艺技术的研究还未正式起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国内拥有规模化数码印花机的企业还不多,大部分有数码印花机的厂家,都只有3~5台设备,甚至更少。这么少的数码印花机,根本谈不上产业化。因为产量很少,一般的工艺技术就可以满足。但是,如果真的把数码印花产业化了,产量大了,生产品种多了,一般的工艺技术就无法满足要求了。从我们这几年产业化过程中看,现有数码印花的工艺技术还太肤浅,不能适应数码印花的发展。数码印花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调色凭人工经验进行,没有一套科学的配色方法。数码印花是通过电脑控制输出色彩的,而电脑显示屏上所反映的色彩与喷印的色彩模式是不一样的(显示屏色彩是RGB模式,而喷印色彩是CMYK模式),这就需要一个调色过程。调色过程又要根据染料特性、喷印精度、织物类别等因素,设定不同的工艺参数。如果参数设定不好,就会使喷印的颜色与来稿天差地别。另外,由于数码印花采用四分色原理来印花,任何一个参数的小改动,引起的色彩变化都会非常大。特别是需要四个颜色拼混的灰色、咖啡、橄榄等色系,任何参数的改变,都将严重影响着印花的色彩效果。而调色又无法在电脑上直接调出,需要靠操作人员的经验,设定几组参数,一步一步调整来达到。这样的调色方法,仍然主要是依赖人的经验进行。如果遇到不熟练的操作工,或比较难调的颜色,好几天都调不准一个花样的颜色。数码印花的调色技术,不但关系到颜色的准确率,还关系到交货期的快慢。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调色方法,仅靠人工经验来调色,与先进的数码印花设备实在不对称。而恰恰这一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研究报道。

上浆设备和工艺滞后。数码印花在喷印前,所有的织物都要先上浆,来防止墨水的渗化。这涉及到两个大难题:一是用什么助剂上浆,二是用什么设备上浆。如果上浆时出现“纬斜”、“皱印”、“不均匀”、“不平挺”,喷印时就会产生“渗开”、“逃布”、“色不匀”等问题,次品率非常高;像丝绸的数码印花,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厂家应用活性染料墨水喷印,所以基本都用海藻酸钠作为上浆的主要浆料。海藻酸纳浆特别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此织物在喷印时的天气变化、干湿度不同,也会引起上浆后的织物含潮率不一致,导致了数码印花的色光发生很大变化。另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很合适于数码印花上浆的专用设备。大部分的厂家都是应用现有的连续印花机、台版和拉幅机进行上浆,但是这些设备的上浆质量和速度,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无法令人满意。如在连续印花机上上浆,虽然速度很快,上浆均匀度也比较好,但是它在烘干室烘干时,会造成上浆后的织物不平挺;拉幅机上浆,上浆速度和均匀度可以达到连续印花机的效果,烘干后也可以打卷,对织物的平挺有帮助,但纬斜情况严重;台版上浆,是靠手工进行,如果配上专门的卷布机,可使上浆的纬斜控制的比较小,但是速度很慢,均匀度较差。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二款专用上浆机,但是由于设计不到位,速度快不起来,纬斜也得不到解决。

渗色严重,图案鲜艳度不够好。数码印花是采用纸张印刷的四分色原理来进行的,它通过四种颜色在立体空间的交叉反射,表现出各种自然光的色彩。但是我们发现,数码印花后的织物,往往鲜艳度不够好。特别是颜色混合越多的地方,灰度越高,好像织物的表面蒙上一层薄雾一样。通过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是喷嘴喷出的墨水,在织物的表面发生相互渗色后引起的。因为四分色中的红、黄、蓝、黑四个颜色是以圆点独立存在的,如果能够互相不混合,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比较鲜艳。但如果这几个颜色在喷印后相互混合在一起,反射出来的颜色就会变成黑色或灰色。数码印花的过程,首先是织物本身在空气中会吸收水分,在喷印后蒸化,上浆的浆料和织物同时要吸收水分,这样就使得喷印上到织物的墨滴产生了渗化,墨水多色交叉混色,引起了色光灰暗。虽然数码印花的颜色表现力丰富,对云纹、风景、人像的色彩层次过渡很好。但是,在鲜艳度上不如传统印花的好,有些非常鲜艳的颜色没法做出来。

织物正反面颜色差别比较大,渗透性不如平网、圆网印花好。数码印花是按需给墨,消耗的墨水量相对较少,在水洗时可以节水节能。但是由于喷在织物上的墨量很少,墨水只能停留在织物表面。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正反面色差严重,类似围巾或要做渗透印花的,就无法达到要求;二是由于正反面色差严重,比较疏松的织物,只要经过摩擦或缝纫时,就会产生反面没有颜色的丝(或纱)翻到正面来,俗称“反丝”。这样的结果,大大地影响了织物的外观,无法被消费者接受。如果加大给墨量,反面渗透改善了,虽然“反丝”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所印的图案清晰度大大降低,细茎变粗,图形模糊,也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end)

收藏:  知识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