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陕西纺织行业来说,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这一年,陕西共有65户纺织企业在艰辛的经营中享受到了国家的农产品核定抵扣优惠政策,按照这些纺织企业用棉数量38.3万吨计算,12个月我省国税部门共为纺织企业直接减税1.4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
这一年,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力地助推陕西纺织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全省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扩大纯棉、含棉产品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1至10月份,全省纯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6.4%,化纤纱产量同比下降9.1%,意味着陕西纺织行业产品也逐渐由低端走向高端,企业利润随之上升。
这一年,我省国税机关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建立国税部门、纺织企业主管部门、核心企业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掌握企业需求,加大信息共享,找准政策执行的切入点,把纺织行业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形成助推我省纺织工业企业成功转型、腾飞发展的合力。
11月初,省长娄勤俭对陕西省国税局积极推动落实纺织业结构性减税政策工作作出批示:陕西省国税局充分用好国家政策,实事求是地针对行业特点实施结构性减税措施,减轻纺织业税负,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望继续调研分析,支持企业发展。
破解企业“高征低扣”难题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上世纪80年代,纺织行业曾是陕西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陕西外贸出口的第一大行业。90年代之后,国内棉花、 人工等综合成本偏高,我国棉纱产品竞争优势减弱,整个棉纺产业链陷入困境,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纷纷倒闭。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速降,由80年代末的2.69%降低到2014年的约0.3%。
而另一方面,增值税实施以来,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税率为17%,购进主要原料棉花按照13%扣除,形成了纺织企业在税收支出方面的“高征低扣”。这一政策让本来就经营步履维艰的纺织企业更“雪上加霜”,增加了企业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陕西的纺织企业腾飞发展的步伐愈加沉重。
2012年7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针对农产品抵扣的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9月,这一政策扩围,各省可在本省范围内选择典型行业开展试点。为减轻纺织企业税负,助推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帮助我省纺织行业走出低谷,陕西省国税局经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决定将减税政策扩围范围确定在我省的纺织行业,并于2014年1月向国家税务总局正式提出申请。随后, 省国税局多次派专人赴京,专题汇报,提交测算数据,阐明纺织行业在我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地位,积极争取政策落地。2014年10月1日起,经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国家农产品核定抵扣结构性减税政策终于扩围至我省纺织行业:纺织企业购进棉花抵扣税率由13%提高到17%,税率与抵扣率同为17%,实行“同征同扣”,较以前多抵扣4%的进项税额,企业税负明显下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仅有9个省份试点运行农产品核定抵扣减税政策。陕西国税部门动手早、启动快,不仅较早为我省农产品加工行业争取到了政策受惠,也为陕西的纺织行业走出低谷,争取到了政策优惠的发展机遇。
陕西昌荣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一家“吃了上顿找不着下顿”的濒危纺织企业。农产品核定扣除优惠政策的执行使企业更有信心转型升级,采用新技术,避开低水平竞争。今年,该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启动高档精梳气流纺针织纱项目,产品受到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青睐。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带动下,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迈出国门,在塔吉克斯坦投资纺织项目,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新增利润1.6亿元。
“作为一家由原宝鸡市棉纺织厂破产重组后成立的公司,昌荣公司的经历就是一部陕西纺织行业发展的缩影。”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新华告诉记者,税负对纺织企业成本的影响非常大。前些年,为了降低成本减轻税负,很多纺织企业减少棉花用量,增加化纤织物比例,开始大量生产低档的化纤产品,陕西纯棉、含棉产品生产规模大面积萎缩。“因为利用涤纶等化纤生产棉纱,原材料价格减半,还可以按17%的税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陕西昌荣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永生道出自己的感慨: “税收政策的‘及时雨’,实实在在地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改,以高质量、多元化的产品赢得市场。”宋永生说:“多年来,国税局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辅导我们正确申报享受固定资产进项抵扣政策,减轻企业增值税负担900余万元,去年至今,又帮助我们享受购进棉花进项税额抵扣2708万元, 这让我们更有信心采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让企业在‘春暖花开’的环境下,永葆发展活力。”
助推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
陕西省国税局的战略选择和优质服务,不仅促进了我省纺织企业转型发展,更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位于西安市东部的纺织城曾是中国西北的纺织工业重镇,然而,随着纺织行业的衰弱,该地区缺乏产业支撑,经济税收增长乏力,逐渐从主流退至边缘,在很长一段时间,组成纺织城的“元素”一直是破旧的厂房、沉寂的街道、棚户区和下岗工人。近年来,西安市以打造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为突破口,开始实施纺织城综合改造工程,引进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重组再造大集团企业。如今,一个新型现代纺织产业园区正在这里崛起。
“在行业需要政策时,陕西国税能优先给纺织行业减压、减负,就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纺集团)副总经济师兼销售经理郭占文说,该公司是在原陕西唐华纺织印染集团及其所属五户企业政策性破产以后重组成立的集团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新增具有机电一体化、信息化、连续化的纺织技术新设备,形成了拥有18.88万纱锭,712台喷气织机的高档服装面料装饰用布生产流水线,于2014年11月开始投产。截至今年10月底,已投产纱锭18万枚、喷气织机600台,提前完成全年盈利目标。
郭占文告诉记者,棉纺织行业尤其是新成立的企业,资金特别紧张。今年企业刚开工,享受西部大开发、固定资产进项抵扣以及农产品进项抵扣政策,三年之内可以不缴税。“现在是储备棉花最好的时期,不缴税省下的钱,可以让企业按照心仪价备好棉,储足棉。还可以为企业减少财务费用,缩小贷款,让企业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升级换代,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据统计,农产品核定抵扣减税政策扩围至纺织行业后,陕西纺织企业借助减税效应,今年前10个月,陕西纯棉产品生产量达到18.94万吨,同比增长16.4%;棉混产品7.12万吨,同比增长24.85%,而化纤纱的产量为2.2万吨,同比减少9.08%,利润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陕西纺织行业能够度过艰难的转型期,进而升级发展,与陕西省促进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战略密不可分,更离不开税收和税务部门的倾力支持。我们希望税收能继续支持纺织行业发展,更好地服务陕西经济腾飞。”王新华说。
陕西省国税局局长牟信勇告诉记者,目前,陕西省国税局已经在乳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8个行业试点推行了农产品抵扣政策,并已经在榆林全行业先期试点。下一步,陕西国税机关将继续发挥好税收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争取将农产品抵扣政策扩大到全省更多行业,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陕西经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