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而今,包裹着头巾的采棉女的身影,已鲜能看到。让人尴尬的现实是,采棉工已经贵得让人几乎雇不起。
数据最能直观地说明问题。10月19日,在河南安阳召开的全国机采棉现场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处长王戈指出,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由2007年最高时的8889万亩萎缩到今年的不足7000万亩。
敏感的棉花科研工作者们,早已嗅到了这一讯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则呼吁,以棉花机械化采摘为标志的全程机械化,是我国棉花生产现代化的唯一方向。棉花产业的出路在于快乐植棉。
利润瓶颈待破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张永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我国棉花面积占种植业的3%、产值达10%,2012年我国棉纺织品出口达2625亿美元。
虽被冠名为经济作物,但棉花近年来的经济效益堪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近8年来,我国棉花亩利润平均仅为246元,如果除去新疆的大田种植,内地棉花的利润更是每亩不足200元。
原因主要卡在了“采花”上。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指出,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作物,相对于其他作物,种植管理环节多、农艺复杂。为此,劳动力用工量大,其中单是采花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50%。
现阶段,我国棉花生产的人工费用已经达到1000元/亩上下。在长江、黄河流域棉区,人工采棉费用为400~500元/亩。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这笔费用竟已高达660~1300元/亩。
张永山告诉记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棉花采摘成本每亩约80元左右,而我国高达400元以上。我国生产50千克皮棉的用工量平均为15个工日,而美国只需要0.5个。
即使这样,到了棉花的收获期,新疆棉区的采摘高价格也很难雇佣到合适的人工。
“棉花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益矛盾越发突出,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到我国棉花产业的安全。”李付广表示,在此情形下,机械化植棉成为我国棉花发展的根本出路。
机采棉势在必行
在我国粮棉油三大作物中,一直没有实现机械化收获的,唯有棉花。
目前,全世界棉花30%已经实现机械采摘,其中,美国、澳洲、南美等地的机采率已达100%。西班牙、希腊等中等农业国也部分实现了机械采摘。农业欠发达国家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机采棉技术也发展较快。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采棉机主流产品是美国迪尔公司、凯斯公司和贵航集团生产的水平摘锭式采棉机。我国棉花机械采摘起步较晚,大型自走式棉花收获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整个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瓶颈。
“由于大型棉花收获机动辄一二百万元的昂贵价格,加上相应配套机具和保养、维修费用,一般单个用户很难承受,目前只限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广应用。”甘肃慧达信科贸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博士李亚兵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分析,目前我国棉花规模化生产已基本形成,棉花机械采摘的条件也已具备。
从种植角度上看,西北内陆的棉区棉花种植连成了片,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棉花种植相对集中,一个种植户种植面积可达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这都为棉花机采创造了必备条件。
此外,新疆机采棉的生产管理技术近年来发展得较为成熟,黄河流域也开始起步。机械采收能减少棉花在采摘、运输等过程中异性纤维对原棉的“三丝”污染。
而今,新疆作为我国棉花最大主产区,经过近10年的引进使用和自主研制采棉机,目前兵团农场的机械收棉水平,已基本接近先进国家。
科技全程助力
与玉米、小麦机械收割相比,棉花机械化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当严格的技术要求,这也是机采棉一直难于快速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品种到栽培,再到后期管理,乃至到结铃吐絮、花控落叶时间等多个方面,都要严格控制,这就需要开展系统研究。”张永山表示。
对此,在农业部行业项目和棉花产业体系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以建立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试验基地的形式,通过筛选新品种、明确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农机农艺融合等方向,初步探索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李亚兵介绍说,此次在河南安阳试验田实现了亩用工5个以内,亩产子棉达到300公斤的高产水平,这为棉花全程机械化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在观摩会现场,由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自走指杆式采棉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棉区种植大户的注意。据了解,这种自走指杆式采棉机每台价格约30多万元,仅为进口机型的十分之一左右,可适应不同棉花种植模式的需求。
“我们将重点围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的农艺农机配套开发,继续攻克棉花机械采摘的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筛选及其标准化、采摘机械的轻简化等技术难题,这将为稳定内地棉花生产起到关键性作用。”李付广说。
而这,正是挽救中国正在萎缩棉区的“科技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