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行业研究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实体零售业频频放出撤店关门信号:不得已的苦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10-13

  众所周知,实体零售业频频放出撤店关门的信号,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因亏损被迫关闭;沈阳伊势丹因销售业绩持续不佳关门歇业;无锡大洋百货、广百百货武汉店被迫撤场”等消息传出。

  今年上半年,零售行业时不时地传出出售与并购的消息,尽管实体零售境遇的确不佳,但此前百佳欲出售的消息已经让零售商们坐立不安了。

  众所周知,实体零售业频频放出撤店关门的信号,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因亏损被迫关闭;沈阳伊势丹因销售业绩持续不佳关门歇业;无锡大洋百货、广百百货武汉店被迫撤场”等消息传出。

  据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的中国零售业销售增幅创下了十几年来的最低。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以连锁企业为代表的零售业仍将处于慢增长期。

  业界普遍认为,实体零售商面对的主要问题,除了各大电商巨头的重重包围外,还有以下一些重点问题:租金成本逐年呈倍数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下的消费放缓;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的同步增长;税费依然很高导致原价微升却利润下降;各商场百货商圈的商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勾起消费欲望。

  关店、出售、寻找合资伙伴,当这样的消息越来越多的时候,国内大卖场的洗牌年遽然降临。在集体唱衰下,实体零售商在忙着关店止亏的同时也要深度思考了。

  宏观经济不景气

  自去年起,乐购、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外资零售出现了在华扩张放缓、关闭门店的现象。今年4月沃尔玛更是遭遇连关3店的“尴尬”。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导致零售行业销售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便是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今年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导致终端消费不畅。

  之前只是不堪重负的中小零售企业不时关店,现在就连跨国巨头关店也成了家常便饭,不利于市场稳定;而无论是内资、还是外企,在华的零售企业利润下滑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是持续的负增长,行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有业内专家认表示,宏观环境偏弱尤其对一线城市中高端百货销售不利,加上新店和促销费用增量,很大程度上导致百货零售业上半年收入仅个位数增长、净利润大幅下降。

  “连锁零售企业从起步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力量,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11%左右。但是近年来,连锁零售逐步从快速发展过渡到稳定增长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介绍说。

  的确,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体零售的形势始终严峻,且并无短期内好转的迹象。对于超市零售业态遭遇的发展“寒冬”,中研普华分析师指出,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经济减速带来的影响波及了所有行业,零售业首当其冲,衰退的消费需求增长直接影响了行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是超市型业态本身的模式弊端,比如渠道过长、中间环节过多。随着现代消费方式的改变,网络消费对传统百货业态造成了巨大冲击。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商业零售业的老牌企业纷纷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已经开始放下身段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家电大佬国美为了实现业绩突破,先后进入了当当网和天猫平台。凭借于此,国美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扭亏。老牌百货王府井也在不久前收购了春天百货,试图借用外力弥补在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业态的资源不足。

  不过,类似于国美和王府井这样的老牌零售巨头又有多少呢,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零售商们坐等的好日子何时才能到来呢?

  利润被“吃空”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排名前100的零售企业,在租金、用工成本和电费等费用上,分别经历了21%、20.5%和16%的上涨。据悉,在专业店、超市、百货等实体店零售企业销售增速放缓的同时,随着人工、租金等经营成本的快速攀升,其盈利能力不断下滑,利润率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

  另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排名全球前三的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去年在华开店幅度同比平均降低27%,且都出现了关店现象。2012年10月,家乐福绍兴镜湖店关闭,其在中国市场从2010年-2012年已连关6家门店。此外,今年1月初卜蜂莲花关闭了持续亏损的北京草桥店。

  更有传言称,沃尔玛内部已明确在2013年至2015年将陆续关闭100家不盈利的门店。这相当于其要关闭约1/4的在华门店。关店是外资零售商们不愿提及的话题,它折射出在目前零售业在四面楚歌下,零售商的利润正在趋薄。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上市公司年报的整理,2012年,零售百强企业中,2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中位数为8.8%,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合计净利润为118.0亿元,较2011年降低8%,29家上市零售企业中,有11家净利润出现下滑。

  在这种背景下,一向表现光鲜的外资零售企业,也呈现出影响力下滑的迹象。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进入百强的外资零售企业共有22家(仅指实体店零售企业),数量与上年持平,22家外资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4089.5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比重为17.2%,占比比2011年下滑0.4个百分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分析认为,经济增速减缓、消费明显不足、局部市场饱和等因素都使得连锁企业单店亏损比例在增加。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钟升指出,近年来在零售业成本居高不下、投入难以为继、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三高”问题(人工成本、能源费用、商业租金高)带来的压力日益凸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2012年以大型零售企业为主的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平均房租较上年上涨21%、人工费用上涨20.5%、水电费上涨16%。

  根据申银万国行业分类,零售业74家上市公司2012年“成绩单”已公布,从净利润来看,业绩增长分化明显,其中依靠老店增长的百货公司业绩几乎全线下滑,家电连锁、超市等同样增速放缓。具体来看,百货零售子板块营业收入增长9.55%,净利润增长11.94%;专业连锁子板块营业收入增长14.58%,净利润大幅下降38.9%;商业物业经营子板块营业收入增长14.74%,净利润同比增长30.14%。

  过去实体零售发展唯一秘诀就是开店,新增店铺意味着更多销售收入,针对供应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低的进货成本,可如今行不通了。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可否认,传统零售业表现低迷已成不争的事实。

  房租飙涨“压垮”零售商

  经济下滑、消费疲软,中国零售业原本日子就不好过,再加上持续的非正常上涨的商业地产租金,更是成了压垮中国零售业最后的一根稻草。

  近年来,租金的刚性上涨已成为制约国内零售企业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大型综合商场,还是连锁超市,其租金费用均呈增长态势。

  仅仅在10年前,外资零售巨头凭借低廉租金在国内市场快速攻城略地。但如今,这个撒手锏却让他们夜不能寐。

  “租约到期不得不关店的问题是未来几年国内大卖场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1998年是几大外资卖场进军中国,大肆在中国开店的一个高潮期,当时的门店一般签约期为15年到20年左右,而这批门店也是外资卖场目前最赚钱的门店,但从今年开始,都面临原有租约到期的问题。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平均租金占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已高达57%,大部分单店已很难盈利。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说:“由于房价带动租金快速上涨,一些零售企业无力承受,因此全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一波零售商关店潮。”

  在他看来,由于近几年国内物业价格飞涨,卖场物业到期之后,业主往往会要求新的租约涨价,而且往往有原租金的三倍之多,导致外资卖场难以承受,只能关店,这对其营业额及盈利进一步造成打击,所以未来三年内外资卖场在华经营将更加困难,而那些想要出售的卖场也必须在盈利还能有所保障的时候尽快找到买家。

  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北京商铺租金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优质零售物业市场(主要是指高端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已经达到了864.9元/平方米/月,即近29元/平方米/天,这一租金水平过去六年每年平均涨幅为7%。

  百佳超市物业及发展部总监林惠贞表示,10年前城市中心租金价格相对较低,但现在已翻番2-3倍,传统大卖场很难续约生存下去。

  值得关注的是,商业高租金一方面挤压了零售业的经营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目前部分大中城市商业地产出现泡沫化倾向。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此前也曾表示,苏宁从2000年开始搞连锁,初期租金占销售额的比例是1.5%,现在租金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提高了3倍多,是企业最不稳定、增幅最快的成本。商用物业租金持续激增成企业又一个沉重的负担。

  “网购冲击”加剧竞争

  租金、人工成本上涨是绕不开的话题,而电子商务的冲击作为近两年崛起的竞争对手让很多零售乃至商业地产从业人士直呼“吃不消”。

  正当传统零售巨头们纷纷遇挫时,电商却一路乘风破浪疯狂扩张,2012年“双十一”当天,天猫淘宝高达191亿元的营业收入让整个市场为之沸腾,2013年京东等各大电商引领的“红六月”、“红七月”也晒出了好成绩……

  家乐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电商之间频繁的价格战有效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眼球。消费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无疑使零售业的整体格局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进一步挤压了传统零售商本已狭窄的生存空间。

  “人工、租金等经营成本的上涨、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电子商务的大量分流是导致其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而电商平台则在低价促销中不断吸引消费者。”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表示。

  麦肯锡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网络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6%,高于美国的5.2%,中国零售的网络渗透率首次超过美国。

  天猫副总裁张阔说,传统零售模式逐渐失去了往昔高效的商业作用,电子商务会在一个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上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文明。

  电商的发展已经瓜分了线下商家的市场份额。以苏宁电器为例,其旗下电商苏宁易购不断发展,线下门店却不断萎缩。此前,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在参加座谈会时表示,“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互联网很大的挑战!可以说到2015年时,中国30%左右的传统零售企业可能要倒闭,危机是非常大。”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早有断言,网购一旦占到零售总额的5%,就会越过该临界点,呈现爆发之势,并开始产生全局影响。2013年将成为改变中国零售业格局的起点。

  相比之下,与传统零售业一片惨淡相反,电子零售业务则显得蒸蒸日上。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额将达8798亿元,同比增长79.8%,其中二季度为4612亿元,同比增长84.3%。不少业内人士比喻“进入了淘宝打败王府井的时代”。

  受线上零售业启发,众多传统零售企业也开始尝试发展自己的电商销售渠道应对电商的冲击。根据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的《2012年度零售业报告》,2012年,在连锁百强中,传统零售企业已有62家以不同方式开通了网络零售平台,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但销售过亿元的只有9家,与超过1.3万亿元的全国网络零售额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相比国外零售企业,国内大部分企业试水电商处于缺模式、缺规模、缺数据阶段,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又将开始了。

  粗放式增长面临终结

  全球范围内,零售业巨头破产提速,过去一年内这份名单包括:英国最大相机连锁经销商Jessops,最大唱片零售商HMV,第二大电子零售商Comet。美国实体零售商则已经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倒下一批,包括第二大图书零售商Borders,第二大综合零售商Kmart。这些零售商很多已经是近百年基业,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退出历史舞台并非偶然。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一些零售企业“自废武功”,虽有商业的名号,但有的并“不做买卖”,一些百货和超市不再致力于提高自身经营水平,而是通过出租柜台、引厂进店等方式获取利润,通过收取各种租金和费用,实行“寄生性生存”。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深圳逸马国际顾问总裁马瑞光表示,近年来,以联营为主的盈利模式导致百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百货业必须提高产品差异化以增强自身经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升与购买意识增强,中国零售业态正悄然发生变化。郭戈平认为,零售业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面临终结。

  “随着各种零售业态间的激烈竞争,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零售业态中各种品牌商品的紧凑陈列,取而代之,他们更倾向于拥有高品质商品、多样促销活动和良好服务体验的购物地点。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拥有更高的壁垒及更强的品牌辨识度,这样的变化向多数零售商提出了挑战。”业界人士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经营成本增加对零售企业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去支付高昂的租赁等成本,使得用于生产、研发等方面的资金减少,降低资金周转速度,不利于企业规模扩展。在此情况下,企业又有何能力去创新呢?

  实际上,国内零售企业情况更复杂严峻,由于实体零售起步晚,国内迄今没有图书、音像等细分市场的零售巨头,综合零售实体发展也远不及欧美。反观之下,国外实体零售企业掌握更多用户数据和需求,因此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做得更早更好,消费者也更关注线上线下融合。

  众所周知,快速跃迁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一切趋势及变革的前提,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挖掘出了新的消费需求,而且使商家精准、快速地满足这些需求成为现实。无疑,国外实体零售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对比保守等死的大部分国内零售商,它们在面对危机时也更沉着。

  其实,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零售商而已,国内零售企业缺失的远不止于此。“不要指望善变的消费者永远守着你富丽堂皇的建筑,他们最终选择的是商品,而实体零售商更要记住的是,能让你们留住消费者的始终就只能是服务。”一位零售行业专家表示,何去何从,实体零售商要深度思考了。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