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有外地媒体爆出知名品牌服装被检出不合格的消息。继食品安全之后,衣服质量状况也引起百姓关注。记者昨天从南通工商局获悉,该局对市场上销售的纺织服装商品进行监督抽样检查发现,整体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不合格率达到41%。
对此,工商部门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为获利购买廉价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在2008年和2009年出台了较多的更新标准,替代了老标准,企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从而导致产品不符合新标准内容规定。
标识有点乱
在一家商场的洋品牌专柜前,记者看到服装的标识牌上密密麻麻的全是英文,询问营业员是什么面料,营业员也答不上来。按照规定,只要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服装,不论是进口服装还是国产服装,都必须用中文明确标明厂名厂址、联系电话、防伪标志等主要信息。
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在选购和洗涤衣物时,都习惯于参考服装标识。工商部门检查发现,标识信息不齐、耐久性标签缺失成为普遍现象。有些标识缺少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只提供了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有些标识连执行标准都没有,吊牌信息严重缺失,甚至找不到合格证。有的服装所挂标识与产品不相匹配。抽查中,一件服装仅含有微量羊毛,也挂上了毛衫标识,实际上此标准适用于含羊毛至少30%以上的服装产品。乱挂标识,显然误导了消费者。
竹纤维、牛奶丝、莱赛尔……这些名称让很多消费者困惑。抽检中,发现多批服装未按标准规定的纤维名称进行标注。专业人士指出,这些叫法新颖的新型面料产品是由多种化纤类产品交织而成的,暂时还没有明确严格的名称标识规范,所以就出现了标识混乱的现象。“原料的成分含量是商品材质的说明,也是判断商品是否货真价实的主要参考内容。用多名称的方法掩盖服装原料的化纤本质,这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工商部门介绍,色牢度是最容易引发消费者投诉的项目。易褪色的服装,穿着时其染料或颜料可能通过皮肤被吸收进体内,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会使其他着装沾色。色牢度差,主要是在工艺制造过程中,染色剂、固色剂添加使用不当、工艺流程控制不严等造成。色牢度指标分为变色和沾色,本次抽查发现的都是色牢度沾色不合格,多集中在粘纤、锦纶、棉类服装上或植绒的装饰部分,颜色多为黑色、藏青色或比较鲜艳的亮红色。
选购有技巧
据了解,《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对纺织品包括服装材料中的PH值、色牢度等涉及人体安全方面的指标作了明确规定,属于强制实施的规范。无论品牌大小,进口还是国产,都必须遵守。不达标则不能销售。
工商部门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已责令经销商下架。同时,提醒消费者:选择服装要有益健康。建议在选购贴身穿的衣服、婴幼儿服装和床上用品时,多选择浅色系列。因为浅色可减少服装染料的用量,而且浅色不会干扰婴幼儿的心理状态。在材质方面,最好选用纯棉或棉混纺的产品,穿着舒适透气,不宜选购纯化纤之类的内衣产品。对于丝绸服装、轻薄服装,尺码选择稍宽松些,以防止穿着时缝纫部位爆裂或纱线滑移。购买弹力产品或束身产品服装,要以模拟穿着时不产生压抑感为前提。
纺织品在印染和后整理加工中要使用多种整理剂,如加工工艺不当残留多余化学成分,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本次抽查也发现甲醛含量超标现象。消费者除了通过眼看和手摸来查看服装外观和做工质量,还可以闻一闻“味道”。如果产品散发出刺激的异味,就可能有甲醛残留,最好不要购买。穿前洗涤也很重要,能有效降低面料织物中甲醛等化学物质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