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彰化县棉农马振国:“两年没赚钱,去年赔钱,这个棉花费工太多,人工多,生产资料挺贵。”
现如今,农民种棉花不划算,比较效益低,不少棉农考虑着转产。卓创资讯分析师孙立武说,由于国内棉花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偏高,籽棉的行情也不乐观,产量、质量、效益的不均衡,导致近期棉农弃棉种粮意愿增强。
孙立武:“老百姓被迫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卓创资讯监测的数据,2013年,全国的种植面积是6800万亩左右,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破7000万亩大关。”
一方面,是国内棉花远高于国际棉花价格;另一方面,国内纺织企业低迷,棉花种植面积萎缩。我国棉花产业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孙立武说,早在2011年,我国就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棉花市场的作用。
孙立武:“作为一个过渡政策,在全球棉花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毕竟棉花产业链比较长,想通过一个政策把近几年来棉花产业积累的问题逐个击破是不现实的。希望政府后期推出更多的组合拳,像纺织企业呼吁国家进口棉花的配额管制。”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棉花直补能在全国推广,将是一针强心剂,可能会让沉寂已久的棉花市场充满活力。
但是,直补代替临时收储,真能解决棉花产业之困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毛树春认为,影响棉花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光靠直补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毛树春:“这个补贴,最多是补到粮食这个水平,不能比粮食还高。补贴是科技兴民去补?节水补?还是技术补贴籽棉?这都是不一样的,是补贴农民受益?还是补贴技术推广?哪个更重要,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毛树春认为,要解决棉花产业的根本问题,还是要走科技兴棉的道路,要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
毛树春:“这样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中央提出来家庭农场,有效的承包土地,但是这个里头,大规模的农田经营比重还是非常低。”
对棉花后市的不确定性预期,使得整个纺织链条的企业如履薄冰。而对于国内纺织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孙立武建议,纺织企业要加紧转型升级。
孙立武:“注意品牌化,包括新型产品的研究,避免过度依赖棉花,也可以推出纤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