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制造能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中国服装制造业的价值重塑如何出发?撬动制造业集成创新的支点在哪里?中国服装制造大省--山东,将成为全国服装产业提升与转型的缩影,为中国服装产业下一步转型升级探索前进方向。
即将在山东即墨召开的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或将为"中国制造"的价值重塑和集成创新提供最直观的样本,链接国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制造--品牌"的发展路线。而拥有雄厚服装制造实力的山东服装业,将围绕"新型制造"这一主线,汇聚产业链核心资源,构筑品牌孵化平台,打造新型服装制造产业链中国服装"新型制造"新征程将从这里启程出发。
以“制造立业”将是中国服装升级跨越的核心,对于企业来说,当下最重要的课题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出什么是自己最具优势和最核心的技术,重新探讨并确定中国服装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的初衷。
寻找的结果如何?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即将拉开帷幕之前, 6家即墨知名服装及鞋类制造企业向《服装时报》分享了它们的新型制造探索之路。
集成创新派:即发&雪达
中国服装制造能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集成创新,即制造业中工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对于技术的一丝不苟,对于所生产产品的深情,以及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反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个体力量等,凝聚成为集体的力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企业须对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这就是集成创新。
已经有着58年历史的即发,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新型制造,在克难攻坚中继续保持了年均两位数字的增长,新产品产值率年均保持在45%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了5%,有力助推了企业的升级转型。
“所谓新型制造是相对于传统制造而言的。新型制造应该是制造业升级转型后的一种生产研发状态,它是一种凝聚了智慧、智力和综合创新成果的运行态势,并且深度融合了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即发的新型制造是从功能化、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研发开始的。”青岛即发集团总裁杨玮东说,当初,即发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落脚点,全面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着力推进了“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生产节能化、产品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的“五化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水平。
即发致力于“纺织材料创新”,开展了功能性新材料的应用研究技术和功能性新产品的开发。在织物结构、产品整体设计、关键生产技术方面实施重点攻关;在“多组分功能性面料织染及后整理加工技术”、“功能性纤维涡流纺纱技术”、差别化改性涤纶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同时,积极研发并推广应用生物酶针织面料处理技术、低浴比染色技术、中水回用、热能回收等环保节能技术,有效克服了部分增本减利因素。
多年来,即发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以提升创意和设计水平为着力点,积极满足顾客需求,不断推进由ODM向OBM的转变,使自主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高,有力拓展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雪达集团,自1975年建厂至今一直专业生产针织服装,拥有织布、染整、印花、刺绣、制衣和服装辅料生产,以及配套服装检品和物流的完整产业链,被认定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雪达在发展传统保暖内衣优势的同时,重点研发生产功能性多组分薄织物产品,为此,公司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借“智”创新。先后与山东纺织科学研究院、青岛大学开展产学研结合,开发应用新纤维。二是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商社联手,借“梯”登高。借助合作方纤维研发与服装经营的双重优势,优先取得新材料应用于针织服装生产,大大提高了赢取订单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连年稳定发展。三是加强与国际大商社的紧密型协作,借“钱”换装。利用设立客户专用工厂的条件,先后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引进了先进的研发生产装备,保证了功能性多组分薄织物针织服装的生产质量和规模,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依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发展新型制造对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国内针织服装行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雪达这样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企业来说,更能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青岛雪达集团技术质量本部本部长王显旗说。
技术创新派:红领&亨达
制造企业何去何从?中国服装企业应该将追求“独创的品质”作为经营中的基本战略,并充分地贯彻下去。所谓“独创品质”,就是指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具有差异性特点的,产品的品质、性能之中的,类似于人“气质”的特性,是一种深层次的物质。中国服装制造企业要通过向市场提供带有“独创的品质”的、令竞争对手模仿不了的产品或服务,以摆脱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青岛红领集团创建于1995年,自2005年开始,红领集团经营战略转向高端男正装MTM(MADE TO MEASU-RE)业务。这一业务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着装需求,更好地提供给顾客舒适、合体、尊贵、个性的产品。
目前,红领集团已拥有8000万个数据版型,满足全世界90%以上消费者的需求,每一款红领西装都由200多道工序、15个小时的手工工艺完成,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从售前、售中、售后的每个环节关注消费者的感受,根据真实着装感受的反馈意见定制改进计划,迄今为止共计做出379项涵盖量体、裁衣、缝制等相关工艺环节的独有规范指标。
通过“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转型升级,红领集团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引入大量技术人才,投入巨资自主建设服装定制技术研发平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个性化西装定制平台”,深度总结推动两化融合,抓好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走好中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国际化道路。
大型鞋业公司亨达多年来则以技术创新领跑中国皮鞋行业,形成了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一体的研发体系,并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基业长青的长期发展战略,每年以不低于公司收入的6.2%投入研发。
目前,公司共申报获得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技术80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45个,168多项技术和产品获国家及省市级大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网信息检索显示:亨达股份是中国鞋企专利拥有数量排名第一的企业。
“面对新的市场挑战,亨达以变应变,形成了多品牌格局,打造时尚品牌运营商。”据青岛亨达亨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万介绍,亨达股份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以亨达、阿迪丽娜、动力足、奈奢四大品牌为基础,亨达股份已在全国建立了集自营、代理、加盟、合作为一体的多角度立体式营销网络,并积极学习西班牙ZARA、瑞典H&M等国际品牌,在鞋业行业最先启动“快尚”模式,形成了以皮鞋品牌为主,涵盖箱包、腰带、饰品等的多品牌运营格局,从而应对了国际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
面料创新派:红妮&浩尔
作为“中国针织名城”的即墨在针织内衣领域拥有天然优势,虽然“红妮”品牌也遭遇了产品同质化太强、传统市场需求和消费渠道的变化、以及老生常谈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升等发展瓶颈,但正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红妮”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整合产品结构,发挥传统的“纯棉”优势的同时,加强以莫代尔等新兴材料为主体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并于业内首推针织内衣高端定制和高端商务衬衫伴侣等创新性产品,推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同时,“红妮”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SMART MRT智能吊挂系统”,使产品质量、岗位技能专业化、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因为重视加大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2012年,红妮通过山东省技术中心认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未来几年,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棉质内衣第一品牌’,跻身中国针织内衣行业一线军团。”青岛红妮集团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全说。
浩尔旗下的鸥都内衣作为创立于即墨的本土品牌,一直致力于绿色内衣的研发及设计。“鸥都内衣最大的梦想就是:要让中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乃至乡镇的消费者能够买到、穿上高品质、款式时尚、绿色健康的内衣及贴身服饰,鸥都内衣立志要做中国的优衣库,更要为中国普遍大众消费者服务。”青岛浩尔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淑梅告诉记者。
为此,浩尔服饰将坚持品牌化战略不动摇,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目前,浩尔服饰有限公司已构建起从新品开发、面料织造、成衣缝制到销售渠道、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运营体系。
“由于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等服饰行业主要成本的不断攀升,服装行业的利润逐渐被蚕食,所以浩尔服饰更多的是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入手,加强过程管控,制度完善,要管理出效率,效率出效益。”车淑梅表示,公司将努力实现生产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当然,新型制造不仅要求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企业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经营水平。浩尔服饰从新面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到加大研发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快速反应体系,降低库存风险等入手,将创新引入每一个环节。
“‘绿色内衣倡导者’是浩尔坚持的研发理念,环保面料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其实也是纺织企业在新型服装面料的一个探索。所以浩尔服饰一直是新型环保面料的探索者和应用者。”车淑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