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今,中国棉价陆续上演大牛、大熊、低迷虚高三阶段行情,其背后原因在于中国棉花供需格局从“供不应求”到“供给过剩”格局的转变,最后中国政府采用收储政策调控接盘,但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带来的却是内外棉花价差的增大,中国纺企优势的丧失,政府财力的浪费,棉花质量的下降,同时,收储名义上是保护棉农利益,但棉农实际获益有限。
虽然目前未见到棉花直补政策的实质出台,但基于收储弊端愈加明显,我们认为:(1)直补政策的推出将是大概率事件;(2)在推出时点上,2014年3、4月份更合适(因2013年度收储刚结束、新棉种植也即将开始);(3)在政策形式上,基于国外棉花补贴政策、以及国内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我们认为棉花直补的金额也很难大幅提升(将低于粮食),否则对粮食直补构成冲击;(4)中国政府也很难将棉花收储政策完全抛弃,有可能一方面棉花直补(保护上游棉农,稳定植棉面积),另一方面实行最低价收购(降低纺企成本),即采取“组合拳”的协调方式。
基于直补政策推出及其形式的假定前提,我们认为:(1)2014年国内棉价或将下跌,因有1000万吨以上的国储棉在库,巨量储备棉的释放方式、以及直补的推出,都成为下跌驱动因素;而棉价下跌的底部则在于中国政府未来是否采用最低价托底;(2)2014年国际棉价大幅下跌的概率不大,或将在欧美日继续复苏的前提下,呈现震荡向上的格局;(3)基于内外棉价的判断,其价差将呈现震荡收窄的态势,但综合考虑到中国棉花直补金额有限、库里1000万吨以上的棉花调控量,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的格局仍在,2014年1季度之后,内外价差可能收窄至2000-3000元/吨的幅度。
历史数据显示,棉纺公司毛利率和棉价波动的趋势正相关,短期来看,直补推出后,国内棉价下跌,但因为棉价回落程度非2011年的暴跌方式,公司的原料采购已汲取2011年囤积教训,适量够用即可,故短期国内棉价下跌利空有限,而从中长期趋势看,在欧美日经济复苏、出口产品售价稳定的前提下,国内棉价从收储托市的“虚高”回落至市场供需下的“实际水平”,将从成本端降低公司的原料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构成实质利好。我们分别以鲁泰、华孚、百隆为标的,业绩测算弹性显示,公司国内用棉实际成本的下降,都将增大公司的业绩空间,但鲁泰因产业链长、用棉量较少的缘故,国内用棉实际成本的下降所带来业绩利好程度小于华孚、百隆。此外,在规避内外价差冲击方面,鲁泰、申洲的长产业链模式、天虹的产能转移模式都值得行业借鉴。
风险因素:(1)因棉花问题涉及中国多个领域的利益博弈,且直补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从而导致直补政策并未推出,或形式上低于预期;(2)海外市场需求的复苏程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