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尺码不全,柜员都是“临时工”
“今年6月份以后就再没去过Mango,店里衣服尺码太大了,根本没有我能穿的,”陈小奔购买Mango多年,是它的忠实买家。
近日,记者来到铭德广场利星店的Mango专柜,门店外玻璃橱窗上标有“大减价”字样,店内服饰正在三折起促销,而专柜里摆放的衣服除了短袖T恤还有皮衣、开衫等等,几乎包含了“四个季节”。记者在店内待了10分钟,有不超过15个顾客来光顾,但并无成交额,而有意思的是,Mango的“隔壁邻居”如H&M、Bershka、Zara却是另一番情景,店铺内有30至40个顾客在选购,尤其是H&M专柜,收银台前买家们已经排起了长队。
此外,Mango专柜部分衣服、裤子的确都没有小号尺码,如一件打折的白色长袖上衣,已经只剩下两件170/88M号,店员告诉记者:“前阵子促销活动做完,小尺码就卖光了。”
“缺货不能补货吗?快时尚品牌不就是要快吗?”店员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补上新货,她只是老板朋友来帮忙看店的,陈小奔说,“庆春银泰那家关了,我才只能跑这儿来买,没想到会这样。”
陈小奔的确很无奈,因为她看到的,已经是Mango在杭州的最后一家门店。Mango作为最早打入杭州市场的快时尚品牌,在武林银泰、西湖银泰、庆春银泰、铭德广场利星店等都设有专柜,几年工夫,就只剩下了一家。
业绩持续下滑,传代理商与品牌商不和
严重缺货、更新缓慢,这些原本是快时尚品牌决胜的重要因素,如今却成了Mango的致命伤,这一点,最直接地在销售业绩上体现了出来。
“Mango撤柜的原因是业绩不佳,我们把二楼最好的位置给它,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业绩体现。”庆春银泰的相关负责人说。据悉,Mango专柜近两年的销售业绩一直以20%至30%的幅度下滑,在今年5月底撤出了庆春银泰。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代理商和品牌方之间的矛盾,才是导致Mango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Mango在国内的所有专柜都是代理商在做,而非品牌直营,这在快时尚品牌中很少见,代理商的加入意味着中间成本的产生,这对专柜最终货品种类、价格的呈现,都有很大影响,”业内人士表示,“显然,Mango方面并不满意代理商们做出的业绩。”
然而作为代理商,似乎也对品牌有着诸多不满。“Mango从2011年以后销售额一直在下滑,我们能进货的款式不多,而且一些礼裙等都不被大众接受,”曾经是Mango的代理商的温州曼雅服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先生说,“后期库存压力也比较大,我们跟品牌沟通了也没用。”
打破零售神话,快时尚也会“水土不服”
Mango是进入杭州的第一家快时尚品牌,对杭州女性消费者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然而随着H&M、ZARA、Uniqlo等品牌的纷纷进驻,这位“先行者”显然没能稳固好自己的江山。
“在刚刚结束的折扣季里,Mango的销售额在5万到6万之间,比去年要少,而H&M、ZARA的业绩则要比它多出一个零。”百货店的相关负责人说。可见,同样是快时尚品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近几年,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零售圈里屡屡创下“神话”:ZARA进入中国后一跃成为国内门店坪效最高的零售商之一,Uniqlo其全球销售增长的70%来自于中国门店……“杭州每年都有新开的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快时尚品牌已经成为既吸引人气又能赚买气的标配。”百货业内人士说。据悉,在今年5月开业的西溪印象城,把三分之一的营业面积划给了快时尚品牌,同一时间开业的湖滨银泰二期,也把入口处跃层的“顶级”位置留给了快时尚品牌。
然而眼下,Mango在全国范围内的陆续关店,正打破了这一“快时尚效应”,它的潜台词是“并不是每一家快时尚都能适应中国的土壤”。
中国市场,目前已成为Mango世界版图中最尴尬的一块。在Mango2010财年中,中国市场销量只占据全球市场的2.7%(不含增值税)。目前,Mango官网显示在华拥有115家门店,比2012年缩水42.5%,光是今年6月就有4家国内门店关闭。
快时尚品牌,几乎成为百货店和ShoppingMall争抢的宠儿,然而不久前,作为最早进入杭城的快时尚品牌——Mango却是另一番境遇。其在银泰庆春店的店铺正式撤柜,随后上海、北京等地也屡屡传来关店消息,这在同类品牌风生水起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
几年时间里,Mango在杭州的5家门店已撤走了4家。不少买家抱怨:“尺码不全”、“上新慢”,也导致了其销售业绩的持续两位数下滑,最终关店走人,与此同时,代理商和品牌方的不和传闻则甚嚣尘上。
Mango的撤走让许多杭州姑娘不免唏嘘,这个品牌开启了她们对“快时尚热”的追捧;而对逐年递增的百货店、购物中心来说,快时尚也是保证人气和买气的“标配”,Mango此番的撤离,带走了忠实粉丝的记忆,也破灭了“快时尚必火”的零售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