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毛皮附件pH值不合格应引起重视
全球纺织网讯: 宁波检验检疫局纺织品检测中心已检出39批次纺织品毛皮附件pH值不合格,占毛皮检测样品总量46.4%。
根据GB/T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划分,毛皮属于C类纺织品,即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C类纺织品的pH值合格范围为4.0到9.0。检测中发现,纺织品中毛皮附件的pH值常在2.5到3.5之间,低于4.0的最低限定。
由于毛皮附件在纺织品的染整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的酸、碱处理,所以各种纺织品都会有一定的酸碱度,纺织品的pH值正好能恰当地反映服装的酸碱度。纺织品的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刺激,正常人皮肤的ph值在5.5到6.5之间,呈弱酸性,如果外界的酸碱度和人体正常需要的酸碱度相差过大便会造成人体不适,引发皮肤疾病。因此,作为服饰用的纺织品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必须要控制其pH值。
带有毛皮附件的服装价格明显高于普通纺织服装,一旦此类出口纺织品因pH值不合格而遭到国外通报甚至召回,都将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纺织品在全球服装市场上“物美价廉”的良好口碑。检验检疫专家提醒广大纺织品生产企业要重视毛皮类产品生态安全,加强pH值检测项目监测,必要时联系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定期检测及免费咨询,避免毛皮附件不合格现象的发生。
动物毛皮检测现状现象
动物毛皮是从动物身上剥取的带毛被的革,一般以裘皮形式使用,主要有貂皮、狐皮、貉皮、獭兔皮及黄狼皮等。动物毛皮是由表皮层及其表面密生着的针毛、绒毛、粗毛所组成。因动物种类不同,其毛组成比例不同,决定了毛皮的质量高低。近几年来,毛皮服装已经成为流行的主流。据统计[1],我国毛皮动物(貂、狐和貉)的饲养量达6000万只,毛皮产量占世界的1/4,毛皮及制品企业1200多家,我国虽然是毛皮产业的大国,但总体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检测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全世界现有哺乳动物4200多种,中国占12%左右[2],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毛皮特征形态百千。一些物种因产地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等情况,同种动物的毛皮出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千差万别的毛皮形态使毛皮鉴别困难重重。
在毛皮鉴别领域,目前可参照的标准有QB/T1261—1991[3]及GB/T16988—1997[4]。QB/T1261—1991标准仅针对毛皮的工业术语进行了解释,包括如何对毛皮进行命名等,但对毛皮种类的鉴别方法没有提及。而GB/T16988—1997标准仅介绍了羊毛和兔毛的显微镜鉴别法,而市面上出现较多的如水貂毛皮、狐狸毛皮、貉子毛皮等的鉴别方法没有提及。检测标准的不足,造成了毛皮市场的混乱,导致大量的毛皮产品未经检验便流入市场。
目前,国内外也在积极研究毛皮种类的鉴别方法,最常用的还是宏观观察法以及显微镜观察法。但这些方法主要依赖于检验人员对动物毛皮的认知及经验,检测结果的主观干扰性很大,对于一些形态较为接近的毛皮或经过特殊处理工艺的样品鉴定,还存在着很多的疑点和难点,市场上也经常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现象,对消费者及其整个行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动物毛皮种类的鉴别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及质检部门关注的焦点。
我国皮革毛皮标准体系急需完善
中国皮革协会意识到中国皮革工业在以后还有可能遇到来自于出口目标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2003年1月,制定了《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产品规范》,并在中国骨干制革企业中试点推出首批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企业。
全国皮革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对皮革中可能存在的甲醛和能产生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进行了限量规定。该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这些产品规范和国家标准为加强制革行业约束,促进制革行业的生态环保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皮革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同类标准的差异:ISO/TC120皮革技术委员会起草、发布的ISO国际标准有60多项,中国皮革检测方法标准有40项,其中3项为等效采用,25项为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最近几年,我国注重检测方法标准同国际标准的接轨,检测方法标准的采标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需要不断适应世界皮革工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对旧方法标准的修订和新方法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