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15届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上,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指出,目前家纺行业亟须创新,产品研发和渠道拓建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方向。不过,在产品研发方面,家纺企业往往更注重花型设计,而忽视对其功能性的开发。
与此同时,有关数据也表明,每年每个家纺企业能够设计新款花型800~1000个,但真正投放到市场上销售的大概也就两三百款。从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对比来看,单纯以花型设计作为竞争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似乎并不划算。于是,被忽视的功能性逐渐受到企业重视。
那么,科技家纺是否真能成为行业销售的增长点?从产品功效与消费者的购买情况上,似乎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科技“外衣”更值钱
早在去年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就有一款由中国本土民营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抗菌、防虫、驱蚊家纺面料,在众多国际中高端家纺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不少行业人士关注。
这款家纺面料是由上海德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款毫不起眼的纯白色床单。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特殊面料的织品不仅能够防蚊、防螨虫,同时还具有抗菌作用。
“我们原本只做普通的采购商,但从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下滑以后开始转型,同时发现美国的宾馆、医院都对由抗菌材料制成的家纺产品有需求。于是,我们与欧洲高校合作研发了一种宝俪宁母粒,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研发,最终织入丙纶,制成床单、枕套等家纺制品。”该工作人员还表示,与市面上多数采用涂层抗菌的面料不同,这种面料经过多次洗涤以后,仍然具有抗菌、防螨等特殊功能。
具有如此多功能的家纺面料,价格自然也不“含糊”。该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这款面料的价位比普通面料要高出10%~15%,不过仍然有不少家纺品牌因看重其功能性,有意与之合作,但公司目前仍在寻找合适的合作商。“面料中,宝俪宁母粒的含量一定要达到某一个标准,才能够起到特殊的抗菌、防虫功能,有些品牌可能只想加入少部分宝俪宁母粒,并与其他材料进行混纺,宣传的时候则以宝俪宁母粒做噱头,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与我们的研发初衷不相符,因此,我们会慎重选择合作商,努力将最健康、有效的科技家纺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除了从抗菌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以外,还有一些家纺品牌推出了芳香系列床品,以期从触觉与嗅觉双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睡眠和感受,同时赋予家纺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如愉悦家纺就推出了薰衣草、芦荟、玫瑰、清新亚麻以及森林绿缘5种香型的芳香睡眠产品。
据介绍,该系列产品是将传统的中医芳香疗法和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印染技术结合,利用缓释胶囊技术将包含多种植物精油和活性成分的微小聚合微胶囊整理到面料织物上,通过睡眠时身体与床品的摩擦来缓慢释放植物的天然芳香。
有医学研究表明,植物芳香疗法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改善人们睡眠质量。在居室空间中,植物芳香多淡而不薄、散而不走,被人体吸收以后,通过呼吸作用于全身,其香气挥发物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松弛消化道痉挛、缓和焦虑等作用。而拥有这些功效的芳香睡眠产品,价格自然也不低,每套售价均在千元左右。
与普通家纺产品相比,功能性家纺的价格的确高出许多。那么,对于那些功能性家纺的使用者,也就是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是否愿意为科技买单?
高价格备受质疑
通过市场调查,记者发现到商场中询问功能性家纺的消费者并不少,但真正购买的却不多。其中,高价格是消费者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
采访中,准备购买睡眠枕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睡眠枕之间价格相差太大,以聚酯纤维为填充物的枕芯(枕芯装修效果图)才几十元,而具有保健助眠、慢回弹、抗菌防螨等功效的枕芯则要卖到七八百元,如此大的价格差异,让人实在不敢轻易购买。”
对于功能性家纺品牌来说,费尽心血研发出的产品,消费者却不买账,的确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但仔细想来,消费者对高价格难以接受的背后,其实是对功能性家纺的认知不够。
综观产品功效,便不难理解科技家纺的价格为何高。与普通家纺产品相比,功能类产品的研发成本要更高。普通家纺产品最注重的是花色和设计,而功能性家纺产品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改善消费者的睡眠环境及如何提高产品的舒适感。
目前,很多功能类家纺产品都是与国外品牌合作研发的,这样的成本远高于普通家纺产品的开发成本。
对此,红富士家纺公司董事长董服龙也表示认同,他说:“功能类家纺产品的价格肯定比普通产品高,红富士的防螨四件套售价在1000多元,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经过权威机构检测,防螨效果达到100%。而其他功能系列,如有机锗、维生素系列,也都是通过与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得来的,这就造成研发成本的增加。”
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认知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有不少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消费理念停留在10年前,他们购买最普通的棉质家纺产品,不认可传统家纺产业的进步。董服龙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消费者改变传统理念,使其认可纺织工业已经迈入科技产业的行列,承认家纺科技的进步。”
不过,相对于转变消费理念而言,如何在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似乎是企业更应该思考的新课题。(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