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条件下,国务院推出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很多企业纷纷到中西部投资建设,希望以此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实践,企业投资更加谨慎,这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此外,从“十二五”发展的进程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基调仍是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实现转型升级要开发新产品,购进新设备,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如果同时要去西部投资,必然要分散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企业而言,产业转移并不是一项硬性任务,而是继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在资金不是非常充裕的条件下,东部企业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从产业转移的方式看,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企业大搬家,更应该是订单的转移和市场空缺的填补。改革开放初期,适逢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退出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订单因此转入我国。我国纺织产业迅速填补了发达国家退出的市场空间。在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部分外来投资,但从整体看,我国民族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因此,当前的产业转移也不应只是依靠东部企业去中西部投资,更应寄希望于中西部企业的崛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部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建设,在选项目、建厂房、处理劳资纠纷等方面会遇到一系列不可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由当地企业处理,则会容易得多。有人说,西部地区缺技术、缺资金,其实这些问题都只是一个过程。当初东部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也同样缺资金、缺技术。但企业通过“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等方式,用劳动换资金、换技术,从而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纺织业。如今,我国整体经济条件比那时有了很大改善,中西部地区也完全可以用类似的方式,与东部企业合作,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