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疑惑、实习境遇言犹在耳,7月酝酿一场“血雨腥风”的毕业狂潮再次降临。在史上最难就业季、“90后”驾临等不可控因素缠绕下,毕业生及其指导老师早已提前备战,不敢抱持过分理想的期望;而作为主要用人单位的非织造企业似乎更具有主动权,杀阀决断间凸显其虽渴求高技术人才却不肯轻易将就的态度。
在就业与择业的拉锯战中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随着更多后设置该专业的纺织高等院校依次向业界输送毕业生,前人的经验固然要参照,摊薄的市场也必须要面对。非织造企业数量增长与该专业高校招生数量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无数据可考,但是从本报连续跟踪调查的反馈可知,支撑该专业继续扩容的客观条件依旧存在,且有可能长期存在。
对这个判断最直观的印证就是,尽管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但非织造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多数学校非织造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目前,国内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纺织院校有十几所,但是像安徽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学校开设此专业不足4年,今年都还没有毕业生。因此本报重点走访了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大学等专业历史悠久的院校师生,从他们提供的近5年就业数据来看曾创下100%就业率的院校至少有3所。
同时接受本报采访的12家非织造企业今年都不同程度地招聘了应届毕业生,其岗位分配大多集中在技术员、销售员、设备维修员和办公室文员,他们对“90后”职场新人的大胆、叛逆、张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却在实际使用中意外地发现了他们的务实与踏实。这和高校近年来在就业方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密不可分。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克服职场不安全感和浮躁心态的意识渗透也被逐渐提上日程且初见成效。
刚登职场的“90后”不少家庭条件优渥,创业的眼界和手段都在前辈之上。然而人脉积累不广、技术短板明显都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硬伤,有人尝试创业获得成功,有人却坦言没有承受创业失败的勇气。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然而不少学生感觉申请优惠政策难如登天,或者根本找不到相关部门,其中风险难免独自隐忍。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表示,大学生创业的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而言却存在着“专业流失”的问题,例如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技术难度系数较大,培养一个专门人才需要知识和经验的长期积累,而针对该专业的创业方向不是个体能够轻易为之,想要一毕业就创业势必要往容易切入的领域转换跑道,导致行业出现人才断层。
好在人们对于专业流失的理解越来越宽容,围绕非织造行业应运而生的周边职业滋养着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发散,咨询业、传媒业等都有专业人才藏龙卧虎。行业发展呈现多样化,人才流向势必也要多样化,这或许正是支撑该专业不断扩容壮大的另一客观条件。
话题一:逆势而上
参与讨论:
学校:田旭(天津工业大学) 尹老师(东华大学)
企业:
王伟民(浙江三友无纺布公司负责人)
刘青青(浙江阳光非织造有限公司销售主管)
金刚(江苏康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王利(高阳针刺地毯厂销售经理)
学生:
陈成(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高俊雅(南通大学2013届毕业生)
马丽宇(武汉纺织大学2013届毕业生)
梁飞(东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
就业率依旧乐观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少高校毕业生抱怨今年就业太难。不过可喜的是多数纺织高校负责人表示,该校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仍然保持乐观状态。可见处于上升时期的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旺盛。
田旭:尽管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型专业,工厂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很旺盛,因此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并且在未来几年内都会保持这种乐观状态。
尹老师:相比往年参加学校招聘会的企业数量,今年的确出现小幅下滑,举办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也有所减少。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学生就业状况还是不错的,除了部分在校功课不过关的学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外,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都有了着落。
高俊雅:学校今年的就业率和往年差不多,但我觉得还是不乐观,因为我周围的很多同学虽然都签了合同,却很少有感觉满意的,大家都说走一步看一步,尽量达到毕业不失业。
老师帮助或许有效
面临就业难题,有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有的学生却愿意独自寻求出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却不能代替学生到企业入职工作。就业指导既需要隔空实施,又要尽量落地,一来一回的拉锯战成为这段时期的“主打招牌菜”。
田旭:学校每年都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联系公司参加学校招聘会,及时在学院公告栏张贴各非织造企业的招聘信息以及推荐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企业工作等。
王伟民:公司今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学校推荐的人才,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丰富,按照他们目前的入职情况,我们企业还是很满意的。
高俊雅:我向就业导师咨询过,但是觉得没有什么效果,现在感觉很迷茫。前几天看新闻,有人曝光农民工的工资可以达到月薪1.4万元,没想到农民工竟然是个高薪的工作,我突然想去试试!
马丽宇:我从毕业实习到现在就业,期间的曲折过程老师都没有过问,只是通知我们按时交三方协议。好在我对自己的新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招聘岗位可多可少
企业减少员工招聘岗位或是因为人员已经饱,抑或是为了缩减成本开支,一些员工不明就里便遭到公司解雇,是因为自身不努力还是因为公司不待见,统统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每年夏天的毕业季仍是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王伟民:公司今年设立的就业岗位只有一个质检员。企业对于新员工的招聘人数一般分为“大小年”,一年多招、一年少招或者不招新员工都是有可能的。公司现在没有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再招聘新人。
刘青青:现在的小孩家庭成长环境优渥,受不了苦,这一点我们了解,所以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如果要求十分过分,这样的员工我们是绝对不会留下的。
金刚:现在的社会风气浮躁,年轻人也浮躁,不过只要认真工作,公司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不认真干活,挑三拣四,并且对其他员工指手画脚,始终一幅指点江山的态势,这样的员工我们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技术人才情商要高
非织造企业一直在寻求技术型人才。有的企业表示新来的大学生技术水平不过关,不敢重用;也有企业表示员工只要踏实肯干就愿意接受和提拔。不论怎样的企业,最为看重的还是他们自我严格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审时度势的悟性。
王利:企业最需要的永远都是技术人才。大家都说新毕业的大学生有理论,没实践经验,但是我们近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专业成绩优良,有的人连基本的压辊、轴承都不认识,这让我们企业很难堪,也不敢把技术工作交给他们。
刘青青: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做事、会审时度势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不需要领导的催促就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少说话,多做事”是员工在工作期间要遵守的一条纪律。
马丽宇:尽管工作已经有着落,但是我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然处于劣势,不少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技术方面的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带来收益,可是我们刚出校门哪有那么大本事,再说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酸甜苦辣咀嚼成长
随着夏季的到来,2013届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都已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论大学期间是灿烂辉煌还是黯然度过都已显得不重要,唯一不变的话题就是工作是否满意,未来是否明确,这已然成为评定自己与他人最好的方式。
陈成:大四刚开始我就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了。3月开始到6月结束整整4个月,从第一次面试被批得一无是处到最终拿到宜家的录取通知书,我感觉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蜕变。
高俊雅:大学期间我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等职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找工作却让我遍体鳞伤,企业招聘都是一线的劳动工,这样的平台怎能让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梁飞:我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比较好,并且获得了多次奖学金,凭借这点微弱的优势才可以在这场硝烟中获得一份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工作。我的下一步打算是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准备攻读在职研究生,毕竟高学历在社会和企业中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话题二:“90后”驾临
参与讨论:
学校:张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陈廷(苏州大学)
企业:
王悦(江苏高尔雅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万刚(绍兴华联非织造材料公司技术主管)
李益民(陕西龙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
学生:
李栋钰(东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
朱鹏飞(苏州大学2013届毕业生)
刘亚辉(武汉纺织大学2013届毕业生)
郭磊(东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
王莹(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找份工作不能将就
周围的同学不论是找到了满意还是不满意的工作,都会对未就业的同学产生无形的压力。为了不让眼下的日子难挨,有的同学选择先找份工作将就着,殊不知这一将就可能就是十几年,如果懂得卧薪尝胆人生理想或许不会慢慢泯灭。
李栋钰:我不是很满意第一份工作,但是今年工作实在难找,我们好多同学现在都还没有定下来去哪里工作,毕业以后我不想再和家里要钱了,所以要先找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才行,至于工作理想什么的得慢慢计划。
刘亚辉:我参加了今年1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但是数学发挥失常,没有达到天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经过2个月思想斗争,我决定“二战”。我会利用上班的空余时间好好复习。
朱鹏飞:找工作就要找喜欢的工作,不能害怕没有工作就随便找一个凑合,结果特别痛苦。我觉得只有喜欢这份工作才有可能把它做好,这和谈恋爱的道理是一样的,我想没有谁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的。
基层锻炼耐住寂寞
前卫、张扬、叛逆、大胆,是人们给“90后”贴的标签。大多数非织造企业在招聘之前已经做足思想准备,可是实际情况似乎与传说中有很大距离,这对于企业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耐心培养,大胆重用,“90后”的职场角色等待检验。
李栋钰:公司给我们安排的职位和在当地招收的临时工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在车间干活。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是新人,但要是一直在车间可就吃不消了。
王悦:今年来公司工作的大学生虽然是“90后”,但是并没有传说中的大胆叛逆,也没有趾高气昂的感觉,对车间工人也很热情。
万刚:我们公司今年新招聘的毕业生都是男生,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我们实际生产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公司不敢贸然把重要的技术工作分配给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新人。
李益民:公司一线员工多数是当地居民,因此我交给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底下员工制定一份培训计划,现在正在等待验收成果。
跳槽不是谁的专利
不论是刚出校园心思灵动的“90后”,还是久经沙场眼界独到的“老江湖”,频繁跳槽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常态。有人选择跟着潮流走,也有人誓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不论是怎样的选择,对于“90后”的职场新鲜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刘亚辉:我觉得是否跳槽要看这份工作对于自己的吸引力,如果觉得这工作有前途或者“有钱途”,就该死心塌地坚持;如果觉得这工作让自己生不如死,那就不如早点辞职,正所谓“早死早超生”。这跟是不是“90后”没有关系。
朱鹏飞:不光是我们“90后”会频繁跳槽,现在很多“70后”、“80后”都纷纷跳槽。我认为不能拿一个人换工作的频率来衡量他的工作能力,毕竟人往高处走嘛。
陈廷:我并不建议学生随便跳槽,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应该十分重视。随便跳槽一方面影响企业对于这个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说明学生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不强。
申请福利讲究策略
对公司待遇不满意,提出意见却遭到无情打压,无奈之下只有忍气吞声,更有甚者选择毅然出走。然而这样的结局,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受到伤害。有人不禁感慨:企业是否也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提高员工待遇,达到双方互赢?
朱鹏飞:薪资福利不好必须要去争取,否则受罪的可是自己。当然需要讲究策略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独自挑大梁,要联合大家一起争取。
郭磊:我觉得刚到公司就和公司提意见、要求、还有各种不福利不太好,容易让企业对我们有意见,觉得这人不好好工作只知道要钱。我想等我在某一公司做出一些成就的时候,再提意见比较可靠,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王莹:前一段时间和我一起来公司工作的另一学校的毕业生觉得福利条件不好,找领导谈判,然后就被辞退了。这件事对我有一定的冲击,我觉得我应该满足,踏实工作才是正事。
抵抗浮躁谈何容易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有个好归宿。然而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更应该关心的是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如何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早点到社会上闯闯未尝不是好事,“踏实稳重”是老师们对于新一届毕业生最衷心的忠告。
陈廷:虽说我们专业的“90后”学生都很朴实,可是毕竟现在的社会整体充斥着各种浮躁心态,所以我们也担心学生走出校门能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张教授: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抱着“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的心态,身边的同学有辞职找到新工作的,就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产生不安全感。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纺织报》这个平台告诉这样的同学:踏实稳重,按照自己的意愿走。
王莹:学校老师对于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还不错,毕竟就业率很乐观。我的导师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充满活力,应该早点到社会上去闯闯。
话题三:“创业”何其难?
参与讨论:
学校:李素英(南通大学)任元林(天津工业大学)
企业:
张军(江苏无锡创新汽车内饰生产厂总经理)
李强(陕西金兰贸易有限公司业务主管)
学生:
张相林(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马双月(东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
吴克(苏州大学2013届毕业生)
吴昊(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曹文松(苏州大学2013届毕业生)
樊飞(武汉纺织大学2013届毕业生)
创业资金是道坎儿
除了家庭资助,大部分创业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生都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很多想要创业的大学生都缺乏启动资金,就算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依然不够。如何凑够创业资金,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创业基金依旧是一道坎儿。
马双月:我大学期间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4年下来自己有了差不多5万元存款。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但之前询问过一家创业公司,人家成立一个4人的小公司就用了80万元,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吴昊:创业不仅风险太大,而且并不能肯定成功,假如失败了,赔了自己的钱是小事,还不起高利贷才是大问题,恐怕到时候得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吴克:在校创业的大多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几百万元根本成不了气候。像我们这些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先打工挣钱才是正道。
曹文松:有个学生给全校宿舍楼送桶装水,一年挣了几百万元,这就是创业成功。想创业就得有思想,光有钱没用。
何时迈出第一步?
有创业的心,没有创业的胆;有创业的胆,却缺乏创业条件。万事开头难,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尝试创业的确步履艰辛,前期的创业准备对于大学生更如天方夜谭,遥不可及。面对眼前这座"创业大山",大部分人都选择避而远之。
李素英:作为老师,我并不建议毕业生直接创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接触的人脉是有限的,积累的经验也是有限的,这些不足以撑起一家独立的公司。
张相林:临近毕业我才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活实际上充满了遗憾。4年时间下来,专业课成绩不理想,其他领域几乎更是“零涉及”,可以说是连创业的资本都没有。我很后悔,没有为自己将来做打算。
任元林:准备创业的人都会遇到一个相同的问题:何时迈出第一步?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却往往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很多人都担心长时间的准备会消磨掉自己的雄心而仓促启动,恰恰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老话。
人才外流不可避免
快速发展的非织造行业对于高新技术人才渴求度急速升高,而近几年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离开大学校门便跨入其他行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业内人士担心非织造专业毕业生创业的结果是人才外流。
张军:目前我还没有听到过非织造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我觉得这也算是个好消息,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最好。
任元林:近几年国内非织造产品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水平竞争,技术没有实现实质性进展,但是各种仿制产品却满天飞,我们急需大批的非织造技术人才。但人才是需要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与个人素质提升锻炼出来的,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指望很高。
李强:工业制造业的人才流失率本来就高,如果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搞其他工作,对于非织造行业绝对是一大损失。
樊飞:专业毕业生出去创业并不会影响整体人才外流。今天这个人离开行业,明天那个人可能会迈入这个行业,这是互补的关系,也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风险意识尤其重要
无论何种人、何种创业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时还伴随着经验不足、人脉不广、思想不成熟等特点,创业风险进一步加大。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有人越挫越勇,有人一蹶不振。害怕尝试、害怕开始,面临的必然将是失败。
吴昊:要想创业,必须拥有承受失败的勇气。我大二的时候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自己的店铺。刚开始因为人气不够几乎经营不下去,但是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如今我的淘宝小店已经可以正常运转了。
吴克:电视剧《裸婚时代》中的男主角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开公司并且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得到其中一人家里大量的资金支持。
张军: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公主、王子,脾气都大,承受能力都不高,一失恋都一哭二闹三上吊,哪有承受创业的勇气啊?
张相林:我觉得创业在乎的不是风险意识和承受失败的勇气,重要的是大胆。有胆量才能干事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话是真理。
优惠政策雾里看花
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大学生们依然举步维艰,很多人认为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较为笼统、申请门槛太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强,感觉申请优惠政策比考公务员还要难,不如自己有钱或者去借钱。
张军: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不是门槛高够不着,就是形同虚设兑现不了,可谓看得见摸不着。若是通过中介机构,需要支付的中介费达到申请资金总额的10%~20%,这对于创业大学生根本支付不起。
任元林:我看过很多申请优惠政策去创业的成功案例,那些申请失败的同学们是不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申请政策的流程和要求呢?
樊飞:今年年初,我曾到银行咨询过关于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具体事项,但得到工作人员的答复却是还没有收到相关的贷款通知。为什么出台了政策,却没有落实到相关部门?我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去哪儿找相关部门?
话题四:专业流失率
参与讨论:
学校:张如全(武汉纺织大学)吴教授(东华大学)
企业:
张志刚(山东华业无纺布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王江希(晋江宝元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崔伟(泰安长丰土工材料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学生:
李晓琪(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吴世金(南通大学2013届毕业生)
王楠(天津工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
杨玉超(苏州大学2013届毕业生)
周玉山(南通大学2013届毕业生)
“被调剂”苦海有边
学生是否被调剂专业不完全是个人能决定的,但是如何在这个专业发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当初并非自愿选择自己的专业,接触四年仍旧难以与之融合,与其高喊命运不公,为何不在最开始不喜欢的时候就着手准备脱离苦海呢?
杨玉超:刚接触非织造专业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个专业就业率很高,不怕找不到工作。可是慢慢接触下来才发现留在这个专业的大部分人现在都是技术工,在工厂熬日子,没什么盼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周玉山:我是在大一结束的时候自己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但是转过来才发现上当了,事实根本不是我理想中的那样,简直是“坑爹”。我在大四之初就准备考研了,现在已经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成为一名研究生。
李晓琪:4年前我是被调剂过来的,当时对着这个专业简直是“两眼一抹黑”。但是后来也许是随遇而安了,就好好学,发现也很有意思。我现在是一家非织造公司针刺生产线的负责人。
找工作不能太挑剔
毕业找工作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多项选择题,没有答案只有选项,选择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纠结。有人眼疾手快拿下一个算一个,有人犹豫不决终究错失许多机会。多次惨痛的经验表明,不要过于等待,握在手里的才是安全的。
吴世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像饥饿的人找不到吃的一样可怜。今年“五一”假期前我面试了两家企业,一家是非织造企业,一家是网络公司,两家公司我都觉得比较满意。但网络公司通知录取较早,所以我决定去网络公司上班。
李晓琪:现在这个社会,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实在太正常了,北大文学系的毕业生都有去开网店的,更何况是我们这种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呢,能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就很好了。找工作自己合适最重要,没有必要去纠结专业是否对口。
王楠:既然学了4年这个专业,当然是要留在这个行业,要是转行,那这4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游离专业服务行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不一定去企业,咨询公司、媒体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根本没有离开所学,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服务于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专业的创立,既满足了本专业去向的需求,又为别的行业输送了人才。
王楠:我现在在一家医用防护口罩企业做售前咨询。但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离开这个行业,毕竟我们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原料以及工艺都涉及到非织造的相关技术。我觉得自己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服务行业。
张志刚:我们公司愿意接受有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能够更加熟知客户的需求,了解产品的特性,相比于再去招聘一些专业人士,雇佣这些大学生显得更加合算。
王江希:我认为毕业进工厂工作是最实际的,像咨询公司、媒体等行业都有不保险的地方。那些是年轻人的工作,像在外企有几个人是35岁以上的?
客观因素成为主导
性别问题、学历问题、地域问题等客观原因被迫导致专业流失。一部分人刚毕业就选择离开,还有一部分是在工作一两年之后辞职转行,导致非织造行业有效人才的严重断层。现在有不少企业在岗位设置和用人政策上开始进行自我检讨。
张如全:企业在确定用人政策时,其着力点在于“先稳内后对外”。要学会经营管理员工的特点,包括能力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工作绩效等。
李晓琪:非织造企业的厂址几乎都在南方,这一点让我们北方的毕业生很难选择。如果到南方工作,四五年之后到结婚的年龄是应该留在南方还是回到北方?扎根南方意味着要远离家人,不方便照顾老人。
王江希: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更愿意接受男同志。虽然女生的心思比较细腻,但是女员工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都将对企业的运转造成一定影响。
去留之间人各有志
2013年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与本专业相关的比例仍占绝大多数,但总结近几年的专业就业率,这个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岗位让初入职场的新人眼花缭乱,如何让他们留下来为本专业服役成为一道现实命题。
张如全:从今年反馈回来的就业三方信息统计来看,大约45%的学生从事与非织造专业相关的工作,10%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其他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从事与非织造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较往年出现小幅下滑。
吴教授:在今年的毕业生中,大约有70人从事非织造相关工作,占整个毕业生人数的3/4。这个比例属于正常范围。
崔伟:通过与招聘过来的学生在工作中聊天,我们了解到学生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大部分还是选择了跟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其他工作。人各有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