垅坝村入口的牌子写着“阡陌青青万年桑,农家处处倚蚕箔”,但记者走进村里看到的景象却大相径庭,昔日连片的桑田已成荒田,砍掉的桑树堆积在田尚未处理。
“我们村之前有近2000亩桑树,现在只剩下1200亩左右。”垅坝村主任游华清说,因为农整、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蚕桑养殖规模越来越小。
雷德正是垅坝村的养蚕大户,去年有15亩桑园,因为新农村建设,如今只剩下2亩多。去年他养了十几张蚕,今年干脆一点都没养,预订的蚕种也退了。“以前忙的时候要请4、5个小工,除去蚕种、化肥、石灰等成本,一年三季,年收入5万元左右。”雷德正说,但规模小了,养蚕也赚不到钱,而且蚕茧价格也不稳定。
据了解,近年来蚕茧市场价格变化较大。2007年蚕茧收购价每50公斤1000元左右,但2008年降到了480元,2011年的最高收购价又上涨至2300元,去年又下跌至1670元。“不少人觉得养蚕不如到企业打工,每月至少2000元,收入稳定。”
村民江国元说:“垅坝到开发区(递铺镇)、天子湖都不远,园区企业多了,年青人都上班去了,村里养蚕的都是妇女和老人。”他说,养蚕规模较大的古城、兰田也面临一样的境遇,村民有了更多的择业途径,工资待遇逐年递增,相比之下,养蚕的收益就相对薄弱了。
“但是蚕桑作为村里发展多年的产业,舍弃掉很可惜,而且是年龄限制不能进厂打工的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应该有更多的政策支持。”该村蚕桑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垅坝已成为环笔架山都市休闲农业区的部分,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开发蚕桑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做精蚕桑产业,是摆在当前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