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记者走访发现,位于成都市春熙商圈中山广场的优衣库已经悄然关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服装品牌。而今年1月位于成都春熙路核心地段的GAP门店也已经关闭,加上之前从伊藤春熙店撤出的MUJI,多家“快时尚”店撤出春熙路,鼎盛时期快时尚品牌曾在春熙路商圈多达21家,如今留下了15家左右。
而包括优衣库、H&M在内的多个“快时尚”品牌,在2016财年经营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营销专家认为,以优衣库、H&M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业绩集体滑坡,表明快时尚行业已迎来发展拐点。
快时尚
迎来发展拐点
3月,在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发布的《2015—2016成都商业零售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了GAP、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在成都的门店数达到49家,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但相较之前疯狂扩充的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还有更多数据表明,一贯依靠广泛开店、迅速扩张的快时尚行业已经迎来发展拐点。
作为亚洲最大的服饰零售商,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近日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6财年上半年综合经营溢利总额为993亿日元,同比减少33.8%;所得税前综合溢利为820亿日元,同比减少49.9%。
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前6个月,受优衣库业绩下滑影响,迅销集团净利润暴跌55.1%,这也是近5年来集团首次半年净利润下滑。而优衣库品牌,在大中华区和韩国市场的溢利均有所减少。
巧合的是,全球第二大服装零售商H&M,2016年第一季度业绩也遭遇较大幅度滑坡。H&M集团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25.5亿瑞典克朗,同比下跌达30%。H&M给出的解释是,温暖天气导致大量冬季服饰积压,过度打折清理库存导致集团一季度毛利率暴跌320个基点至55%。另外,由于采购成本增加,税前利润也下滑29.6%。
优衣库和H&M并非孤例,更惨的还有GAp集团。该集团2015年财报透露,2015年四季度净利润为2.14亿美元,较2014年同期暴跌33%。财报还显示,在GAp集团营收占比42%的OldNavy全年销售增长1%,与上一财年的6%相比增势明显放缓,这也导致集团销售总额自2011财年以来出现首次下滑。
快时尚
失去原有消费者基础
据了解,快时尚服装品牌在2006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其独特的发展和扩张模式,被认为为疲软的服装零售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优衣库为例,目前优衣库在华店铺已经是H&M和GAP在华店铺数的总和。但仅仅10年后,随着新鲜感的淡去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快时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业内人士认为,快时尚品牌业绩集体下滑,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增速放缓不无关系。而在著名营销专家李光斗看来,快时尚服装品牌的没落,真正原因在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消费群基础。
“优衣库、H&M、Zara等进入中国后,开创了一种‘轻时尚’或‘廉价时尚’品牌。”李光斗告诉记者,这些品牌的款式和价格,都对80后群体有很大杀伤力。李光斗认为,当前90后消费群体已经崛起,“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出现变化,我称之为‘
小品牌’或‘自品牌’。”
所谓小品牌和自品牌,李光斗解释说,这类消费者只对与自己有关系的品牌感兴趣。“所以才会出现众筹和网红的概念,这说明已经从以前的大众偶像消费发展到现在的个人情感消费。”李光斗说,最明显的例子是,淘宝大促时,排名前十的,“有七个店是网红开的”。
95后女孩小彤的消费观,恰能印证李光斗的观点。“我从来都不去优衣库和H&M买衣服。”打扮新潮的小彤说,对她而言优衣库、H&M等品牌无法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另外几个小众品牌则“既便宜又有个性”。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经济背景下,快时尚品牌难以出现新一轮发展高潮。除新鲜感逐渐退去之外,“消费结构升级之后,消费者更关注商品品质,质量上相对更弱的快时尚品牌很难再吸引到高端消费者。”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