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韩都衣舍如何做到高品质?柔性供应链系首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6-01-09

   由韩都衣舍电商集团主办的主题为“升级·协作·开放”的中国(济南)服装产业发展峰会,将于1月11日在济南召开。服装产业迎来什么样的变化?柔性供应链又将如何升级、协作、开放?走近服装产业创新发展峰会,探索产业之变,把握行业大势。

   “电商如果不重视质量,必是死路一条!”这是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在很多场合都会说的一句话。

   2015年12月24日,由山东省纤维检验局主办的“纺织服装质量与品牌转型升级”高峰论坛,韩都衣舍凭借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高素质的质检团队与完备的质检业务流程,包揽服装质量领域的三大奖项。

   “在我看来,韩都衣舍联合优秀服装制造商打造的柔性供应链,当居首功。”对于韩都衣舍的产品品质,生产中心总监山地瓜如是说。

   曾经的夹缝生存

   “品牌战略确立之初,我们在采购方面确确实实是‘夹缝生存’。”山地瓜说,“那个时候,我们带着样衣和工艺找工厂,需要先付款后生产,韩都衣舍的业务员甚至包揽了供应商的车间管理岗位。”

   “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源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大订单生产。”他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有与服装配套的相关产业,不论是织布厂、染厂,还是缝制工厂,全部都是国有的。那时候全国人民穿的衣服几乎是一个款式,甚至是同一花色。光看染布,一个品类就能染几千万米。缝制衣服也是一样,一个版就能缝制几十万件。

   上世纪80以后,外贸订单进入中国。其本质就是漂洋过海来追求最低的采购成本。所以,计划性强是突出特征。做好长期、固定的规划方案后,开始按部就班地下单,以订单为基础组织物料,寻找价格最低的加工基地。做好之后,大货品通过货轮经过一两个月的旅程,送达对方的仓库。这个过程和特点,同样决定了只适合批量性生产的加工特征。

   这就决定了,中国服装加工业具有顽固的大单生产基因。而韩都衣舍依托互联网打造的多款、少量、款速返单模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很显然,“韩都模式”,与服装工业的“大模式”之完全相悖。

   “小订单在生产加工中,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资本投入去做管理。”他说,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制约。技术工人刚刚熟练了这种款式的制作方法,订单已经结束了。加工制造业计算成本越来越精确,会计算到单机的产出和投入。基于效率和生产线的搭配,以普通休闲裤为例,一条十人左右的生产线,日加工150件就可能实现盈亏平衡,但是投产之初的几天,日产达不到150件,如果订单量足够大,过了盈亏点以后的生产区间才是有可能创造利润。但是我们的订单基本深度就是200件到300件,有的甚至更小。这个时候,供应商就会提高加工费。

   提高加工费生产300件还是按照正常价生产30000件?制造供应商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他们不可能超越市场规则去提升加工费。

   “这不是认可与不认可的问题,而是投入产出的问题、效率问题和利润的问题。”山地瓜如是说。

   自建检测室把控品质

   “采购初期,质量把控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山地瓜说,他举例说,在印染程序中,如果想只印染1米布料,很难让颜色稳定。因为光是校正颜色,就要浪费近10米。一件衣服,用布料1.5米左右,传统服装商一次就采购十几万米,调色浪费的布料忽略不计。小单模式,一次采购300米,是什么概念呢?染色的长车,转一圈就需要450米。该怎么操作呢?一般是用废布接上,才能实现染色运转。这个时候,根本就不能去要求颜色的稳定了。

   “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电商小单快返模式,单位成本高,且品质无法保证。”山地瓜说。

   而事实上,韩都衣舍创业伊始,赵迎光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互联网时代不缺乏渠道,而是缺乏品牌,缺乏产品品质。因此,“产品为王”始终是韩都衣舍战略的重中之重。早在2012年,韩都衣舍斥巨资建立专业面料检测室,并聘请专业检测团队。所有规划面料,都要在这里接受检测。专业面料检测室,针对不同面料,有三十多项检测。像甲醛含量、耐湿摩擦色牢度、面料起球等,都在检测之列。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就会被挡在韩都衣舍的门外。像纤维含量,需要燃烧溶解,还需要对每一种纤维的数量进行查数,重新标注成分,努力让消费者了解面料最真实的含量。

   行业大势倒逼产业之变

   “行业的发展大势,倒逼服装工业自身求变。”山地瓜如是说。

   首先是计划经济时代结束,服装加工厂再也拿不到那种巨大订单;其次是成批量的外贸订单为了寻求更低的加工成本,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及北非地区。

   这个转移,一方面是国内劳动力价格提升,另一方面是汇率的变化。本世纪初,国内服装加工商为韩国人加工服装,一款衣服5000件左右,国内服装商获得的加工费大约是8美元。那个时候,1美元兑换人民币8元,8美元相当于64元人民币。山东沿海地区工人月薪不到1000元,各种物料价格都相当与现在的一半。十年后的2010年,加工费依旧是8美元,但兑换人民币不到50元。工人月薪到了3000~4000元,物料价格则是翻番,这个加工费显然太低了。

   对韩国这家公司而言,这些服装在韩国的销售价格差别也不大。为了能够保持低成本,这笔外贸订单就会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地区、土耳其及北非地区。

   大的外贸公司、大的织布厂,都在东南亚、南亚建有基地。所以国内服装产业从最基础的纺纱、织布到印染,直到拉链、纽扣等辅料,再加上缝制工厂,最近几年一直处于订单不足的状态。大工厂规模在减小,小的工厂则是大量倒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在未来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剩下的小的工厂,原先只是给大的织布厂供应纱线,给大的加工厂供应辅料。还有小的刺绣厂、小的缝制工厂怎么办?是电商,给了他们一次成活的机会。

   电商崛起成就多赢局面

   “2010年是整个服装工业的分水岭!”山地瓜说,2010年以前,电商企业拿着现金去找小的加工厂做三五百件衣服。到现在,服装加工厂反过来欢迎像韩都衣舍这样体量的服装电商,前来下订单。

   “也正是这种形势的变化,韩都衣舍才有机会有能力联合优秀的加工商打造柔性供应链。这些加工厂通过内部的管理岗位设置,在保障品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小单、快返、多批次的生产模式,与整个服装产业共享互联网盛宴。”

   他介绍说,从2009年至今,韩都衣舍的签约供应商累计达到了1000家。到2015年,签约供应商优化至64家。这64家,就是从这1000家中筛选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合作,他们的管理能力逐渐提升上去。我们之间已经达成了在规模成长前提下的利润分享报价模式、合作模式。

   这样的模式,不单单是韩都衣舍,像茵曼、裂帛等品牌服装电商,也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得到供应商的认同,韩都衣舍才有条件寻找最优秀的供应商合作,产品品质才有可能得以快速提升。”山地瓜如是说。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