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走到了第七个年头,俨然已经从阿里一家的主场变为电商的群体狂欢。今年的“双十一”,阿里、京东等各家企业除了继续承诺低价外,还纷纷出台全新玩法和优惠措施,开始在跨境电商、O2O等一系列新业务上进行角逐。而随着各家在宣传上的不断发力,往年“双十一”前后的“口水战”也再度上演。
阿里京东大打“口水战”
11月3日,京东宣布已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集团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在“双十一”促销期间胁迫商家“二选一”,即如果商家参加天猫的“双十一”活动,就不允许参加其他平台的促销。随后,阿里就京东举报做出回应,认为商家选择天猫是企业实力的结果,并提示京东任何竞争都要直面现实,不要转移话题。
11月4日,天猫方面再度回应称,市场需要在公开、公正的阳光下的竞争,做企业需要直面现实的担当和勇气。“我们尊重实名举报,但今天是,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对此,京东也在当天回应称,阿里的表态,始终在回避是否强迫商家“二选一”,搞不正当竞争这个核心问题。不管阿里试图把话题绕到哪里去,怎样试图混淆视听,都无法回避事实就摆在那里,不会自行消失。
11月5日,京东官方微信账号称,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受理京东针对阿里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的实名举报,并交予浙江省工商局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未来京东阿里双方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相应的“摩擦”也可能会层出不穷。随着“双十一”的到来,两家公司的竞争会愈演愈烈。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往年电商“双十一”期间的“骂战”,已转变成今年在促销前夕采取法律等正规手段维护市场份额,这是电商间竞争日趋成熟的表现。
多部门合念“紧箍咒”
“口水战”背后,各家电商也是卯足劲打促销战,降价打折、红包优惠、零点秒杀等等,用最大的优惠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但根据近两年的数据统计,每年11月也成了网络购物投诉的高峰期。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虚假宣传备受消费者吐槽。“准备入手几件化妆品,就提前将某品牌的一瓶精华液和一盒粉底液加入了购物车”,上班族小李向记者抱怨道,“昨天突然发现,这几件商品已悄然涨价,比原来抬高了200多元。”在西安上大学的小杨则表示今年不打算血拼了,“看上的抢不到,抢到的都是鸡肋,等了大半个月还可能因为不合适退了,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耗费大量精力。”记者在走访了解后发现,往年“双十一”,不少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不好:到货偏慢、假货泛滥、虚假促销等等问题给很多参与网购的消费者留下了“难忘回忆”。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国家工商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已联合出手给电商上紧箍咒。9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而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公开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
此外,中消协也于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电商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及时、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电商企业,消协或将依法提起诉讼。对存在虚假销售、虚假好评的网店电商平台应及时清理整顿,并公示于网站平台上,以示惩戒。
短评
得消费者得天下
这是个让市场做主的年代。中国电商发展到今天,都是白手起家,都是拼杀入局,管得太宽太严,终究不利于释放活力。尊重卖家的选择,尊重买家的权益,才能长远地走下去。“猫狗大战”也好,竞业策略也罢,对消费者来说,得实惠才是硬道理,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是硬道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是“黑色星期五”,抑或是“双十一”,没假货、真便宜,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作为国内电商,“口水仗”固然要打,还得做足社交流量的功课,也要安排物流体系的保障,更要直面境外电商的挑战。至于逼迫卖家站队或打小报告等花招,还是趁早洗洗睡去。在自由开放的市场,永远别忘了赢得消费者才能赢到最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