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无锡一棉精细化定额定编:万锭用工20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9-27

  俗话说"千人纱,万人布"。在当下招工难、工人流动大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厂的用工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以无锡一棉纺织厂为例,其长江精密纺纱车间有13.5万锭,定员约270人,平均万锭用工20人左右,是整个无锡一棉用工最少的车间。此外,3个老的纺纱车间万锭用工也只有30人左右,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其他纺纱厂的1/3,甚至更少,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一、无锡一棉降低用工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条:

  1.管理创新:推进用工制度,改两班制,实施精细化定额定编,满负荷劳动;提高保全保养工作效能;劳动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

  (1)满负荷工作

  满负荷工作的核心是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首先,无锡一棉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用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等方式达到稳定用工的效果。其次, 通过实施末位淘汰制, 提高工作出色的员工的收入,从而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最后,通过班制改革,从最初的四班三运转、三班三运转、三班两运转,采用了现在的两班两运转轮休制高度的班制弹性,既满足了80、90后员工的个性需求,又满足了生产需求,最终达到了员工满负荷的工作状态。

  (2)设备包机到人,有效劳动

  包机到人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性,重新建立了保全保养工作概念。从前以随叫随到,解决问题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为好,而现在职责分明,分工明确,以预防为主,以不出问题为好。工作重心由以前的周期揩车转为以包机检查为主,抓保养的有效劳动,减少细纱保全保养的总工作量,使细纱保全工人的减员成为可能。

  (3) 劳动组织结构改革,提高劳动效率

  大多数纺纱工厂细纱工序都采用传统的包车制,落纱、值车、清洁由包车人全部承担。但是,根据个人能力所包车位是很有限的,工作效率低,用工自然就较多。无锡一棉则将细纱落纱、值车、清洁专业化,分别设置岗位。落纱工的工作内容除落纱外,还要负责细纱车面集换。细纱集换工作量大、费时,由落纱组的几个人分段负责,相互督促,大大缩短工作时间。值车工专门挡车,扩大了看台面;清洁工专门清洁细纱牵伸区,扩大了清洁车位。这样,通过岗位专业化的设置,将工作内容优化组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用工。

  2.技术创新:深化“两化融合”,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长江精密纺纱车间在重要工序上引进先进的进口设备,设备中大量使用传感器,提高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自动化的操作扩大了工人看台面,大卷装减少了工人日常工作的频次,从而减少了用工。无锡一棉始终致力于设备的技术革新,只要是设备能做到的,尽可能不让工人承担。

  3.运转操作法改革:打破常规,研究新的操作方法,简化操作程序、技术要求。

  细纱接头是操作岗位中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工人们需要大量时间的培训才能够熟练掌握技术。针对这个难点,无锡一棉改变了以前传统的“顶管”接头方法,采用套接头,降低技术难度,使工人们容易上手,从而缩短了培训周期。通过这种接头操作的改革,只要求工人们将纱线接牢即可,不对他们的接头质量做要求,而由络筒设备的电清装置自动检测并剔除,然后用自动捻结器重新接头,这样既保证了接头质量,又降低了细纱挡车工的技术难度,缩短接头时间,增加了每名工人的看台面,减少了细纱值车工的用工人数。

  4.工艺优化、改革。

  细纱工艺采用超大牵伸,粗纱定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粗纱产量,减少了粗纱车的开台,达到了减少用工的目的。同时超大牵伸也改善了成纱的条干、粗细节、棉结等质量水平,一举两得。

  5. 产品转型升级:扩大优质精品生产线;实施品牌标准战略T0~T5,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面对纺织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其在竞争中拼价格、拼原料,不如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研发、生产高端产品,这样在减少竞争压力的同时,可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成就无锡一棉“TALAK”纱线国际一流品牌。特高支纱线生产线的扩大, 降低了对总产量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工人们的工作量,再本着满负荷工作量的原则,使得用工人数大幅减少,更好适应了当下“用工荒”的外在环境。

  二、 关于“万锭用工20人”模式

  以上介绍了无锡一棉在生产上的一些创新方法。这些创新方法已经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大部分棉纺企业认同 “万锭用工20人”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企业是否达到了“万锭用工20人”这一个指标来衡量该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用工人数的多少和车间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运转班制的模式、以及产品的种类等都有密切联系。单是运转模式,就由于各地方的文化差异,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些地区许多家庭的大部分成员到外地打工,留下来的人即便在纺织厂打工,他们的主要责任是照顾老人和子女,所以两班两运转的制度就不太行得通。再从设备方面来说,由于每个企业资金状况不同、资金投入能力不同、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不同,采用设备的先进程度有差异。所以要根据各地情况才能推广“万锭用工20人”;值得推广的反倒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倡导不安于现状、不断创新、时刻努力调动员工最大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不是生产制度本身。只要每个企业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工人愿意为企业服务、热爱企业、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哪怕用工人数多一些、设备落后一些,也能够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达到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实际企业文化才是“万锭用工20人”的模式的精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主任助理 方祎铭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