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3年4月我国共出口氨纶约4515吨,较13年3月减量约291吨,降幅近6.05%,均价6.90美元/千克;同期我国进口氨纶总量约为1288吨,较13年3月增量约122吨,增幅近10.51%,均价9.43美元/千克。(生意社)
传统服装产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位于海宁市的浙江裕德时装有限公司想出的破解之招是,引入物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今,一条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生产线,不仅让企业的月产量提升了100%,而且还赢得了国际知名品牌的订单。
走进浙江裕德时装有限公司的缝纫车间,只见每条流水线前悬挂着的大型显示屏和闪烁的警示灯,显示出企业生产线的与众不同。这就是由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流水线。“每件衣服都配有一张射频卡,每完成一道程序刷一下卡,电脑系统就能读取完成每道工序所用的时间信息,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每个细节。”公司项目总监李学辰介绍。
第一个工位员工做的是打褶工序。刷卡后,屏幕显示三件衣服打褶所需的时间是204秒。半成品通过流水线传到第二个工位的员工,这是名新员工,对这道工序不够熟练,缝合三件衣服所需的时间超过了测算的标准时间。屏幕上立刻显示红色警报,警示灯闪烁起来。
“这表示流水线在缝合环节‘堵住’了。”李学辰指着屏幕上的红色柱状图说,系统从问题库中分析了可能产生“堵”的原因并提出处置方案。他表示,目前除了裕德,全省还没有别的服装企业采用物联技术流水线,“裕德是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浙江裕德时装有限公司是海宁市一家老牌纺织服装企业。以前,服装生产中的人工环节多且随意性大,生产管理缺乏可控性,容易在某些工序出现“卡脖子”现象。由此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品质也难以得到保证。
流水线“流不动”,怎么办?去年9月,在海宁市经信局举办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中,企业总经理陈娟华对浙江思创理德公司的物联技术“一见钟情”。去年底,李学辰的团队挑选了一条新员工多、流动性大的流水线作为试验线,对其进行了改造。两周后,这条生产线的产能提升了15%,效率一下子跃居各条生产线头名。
生产线改造后,陈娟华发现流水线顺畅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实时发现流水线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发现单件服装的次品,降低了因批量生产而产生的大量报废的损失,而且交货期也有了保障。”
目前,企业已有10条流水线采用了这一技术。运行一个月以来,生产总产量从原先的每周5842件,提升至每周12230件,产量翻了一倍。初步算来,裕德一季度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产值超过8000万元。 (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