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仍在消耗库存,上游纺织企业也在艰难度日。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服装)2012年财报显示亏损。最新消息是,这家上市公司将面临重组,然后——开始卖化肥。
亏损
导致中国服装亏损的原因有不少。最为普遍的解释还是比较老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订单减少导致收入下降,此外还有成本和汇率原因。
在纺织业,更多的行家里手用 “不清晰”来描述中国服装一直的窘态。“中国服装曾在2011年有过短暂的盈利,但去年整体行业滑坡严重,这家公司自1999年成立后一直麻烦不断,上市融资、股权转换,虽然其在纺织领域涉及的行业众多,但其市场战略也在不停变化。”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对新金融记者说。
中国服装201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15.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417.4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08.32%。
四千余万元的亏损让中国服装在同行业中成为“佼佼者”。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披露2012年业绩报告的25家服装类上市公司中,有10家业绩大幅下滑。而中国服装的亏损额是最大的。
“中国服装的名称容易产生误导,这不是一家单一生产服装的企业,其在纺织、印染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不过这也都是一个链条上的资源,比如印染业在2012年也遭受了重创,江浙一带的一些大型印染企业纷纷勒紧裤带过冬,现在的状况是,冬天仍没有过去。” 朱庆骅分析。
事实上,这家企业在历年的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老”的趋势。即便在盈利的2011年,当年年末,就因出售旗下一家服装公司,被业内指为“盈利不足,可能亏损”。但当时中国服装对媒体的回应是:“有些不太赚钱的公司就会拍卖掉。”
然而一年之后,当“可能亏损”的预言成真,中国服装“有些不太赚钱”的业务大多集中在印染、纺织和相关的出口领域。
“不赚钱的原因还是因为思路的老化。”一位不愿具名的该公司销售部中层对新金融记者说,“中国服装虽然在1999年就已经上市,但是这家老牌企业无论从销售渠道布局还是品牌建立都明显滞后,先期公司在国外拓展上举办过很多大型的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终究没有依靠这个势头建立起完善的品牌。”
同样的声音也出现在中国服装的下游公司口中,一家位于广东佛山的服装制造企业的采购部经理王炳廉对新金融记者说:“作为中国服装的下游企业,这家公司的信誉很好,但明显营销能力偏弱,近几年服装企业都‘跑马圈地’建立品牌渠道,但中国服装似乎动作很小,整体来看还是偏于保守。”
不过,这家企业接下来的动作,让所有持悲观态度的人都觉得其转型有些“不可思议”。
卖化肥
“有可能是看上了国家近几年对农业政策的利好,中国服装才开始进行如此转型。” 朱庆骅分析,但是他也说,“服装企业转型化工,在之前是没有的。”
3月8日到3月12日,虽然此前中国服装发布了2012年预亏公告,但是重组方案的公布依然使其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分析人士称,“重组对投资者总是利好的,但一家服装企业进入化肥领域,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企业业绩低迷很正常,一些出路,诸如进入地产、新能源、甚至饮食行业都不新鲜,但如此巨大的转变还是在少数,况且肥料的价格容易受到上游原材料、进出口和农业政策的影响。但自2012年12月10日中国服装停牌后,这家公司一直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目前来看,尚不清楚这次交易最初想法是什么,但业界普遍对此不看好。” 朱庆骅说。
根据重组方案,中国服装拟以全部资产、负债与洋丰股份和杨才学等45名自然人共同持有的新洋丰肥业100%的股权进行等值置换。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通过重组,新洋丰肥业主营业务将借壳中国服装整体上市。
“事实上,2012年我们的净利润是连续三年最低的,这个公司高层压力很大,因为投资者信心越来越不足。而在12月10日停牌之前,中国服装已经在花时间进行重组的商议和约谈,新洋丰肥业除了生产化肥之外,还具备矿业开采,这一项业务,也可能是公司高层看重此次重组的原因之一。”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在外贸行业浸淫了20多年的宁波一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潮雄对新金融记者说。他认为中国服装虽然在业绩上没有起色,但因常年在国外举办展会,并且是中国服装协会副理事单位,按理不该进行如此唐突的转变,“即便是有公司期望借壳上市,也应该是同行业的公司。”
“实际上中国服装的外贸生意还算不错,但近年来服装公司的生意整体走低,别说上市,就是消耗库存也需要一段时间,这种转型虽然令人看不懂,但也算是一种自救的模式。”王定英也认为,当前的环境下,服装公司能勉强生存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更多的服装企业谋求转型,“特别是上市公司,因为对未来的市场没有信心,就会急于向别的行业转型,但是隔行如隔山,有些转型是对的,但一些利益输送的转型,则不可避免地会毁掉一个企业。”(新金融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