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大的床上用品专业市场,南通家纺城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6000多商户和15万从业人员。2015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完成93.49亿元。
近年来,受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外市场低迷、互联网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家纺产业发展压力持续加大,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我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机遇,做好产业“加减乘除”法,打造家纺产业升级版,从“中低端”迈上“中高端”。
勇做加法,“互联网+家纺”加速起跑
蓝丝羽家纺是国内较早涉足家用纺织品行业并发展成优势品牌的大型家纺企业之一。一直以来,“蓝丝羽”坚持渠道下沉的销售理念,在全国开设500多家门店。去年,投资建设O2O互动营销系统,统一库存管理,实现顾客线上下单支付、线下门店体验、门店或总部配送的全渠道销售模式。“我们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重新整合生产、销售、营销各个环节,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公司负责人俞建辉说。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家纺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家纺研究院,逐渐形成“研发设计+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的新业态、新模式。
江苏金太阳家纺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全国家纺行业独此一家;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南通市现代服务业示范性集聚区”,目前已签约电商企业73家,入驻办公68家,其中,网络营收额超千万企业4家,销售超百万企业35家;家纺研究院各功能区域也已投入运营,吸引三威设计、盛世王朝等11家家纺创意设计公司入驻,集聚创意设计精英100多名。
多做减法,企业不断“降本减负”
工业品价格下降,生产经营成本却持续攀升。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推动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2014年,我区建成了全国第二家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专利、版权和商标“三合一”服务,以往申请专利短则两个月、长的要半年,现在做到即送即审,一周即可获批,既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费用。2015年,中心共受理外观专利申请4265件,上报快速申请通道3065件;受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投诉案件83起、版权侵权案件113件、电商投诉案件103起。
去年11月,我区在家纺城又设立了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争取到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经营者今后在家纺城规定区域内采购,单票报关商品货值在15万美元及以下的,就可在采购地办理出口通关手续。一次申报,一次放行,且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出口成本。两个月就完成拼箱出口338单,总额4500万美元。
力做乘法,加大研发、品牌投入
我区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能,推动家纺产品附加值翻番。
一条生产线,集裁剪、缝制、折叠等数道工序,却只见一台机器在高速运转,一名工人负责对机器“吐”出来的四件套产品进行质检。2014年,新世嘉纺织品(南通)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欧元,研发全自动家纺生产设备,开启了公司生产自动化时代。“我们现在着重于在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投入,做强品牌力量。”公司副总经理陈陆明表示。欧通、蓝丝羽、凯瑞等一批家纺企业也均建成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30%。
紫罗兰家纺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生机家纺系列,包含益生菌、中药助眠等七大系列的功能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去年,紫罗兰家纺功能性产品销售占比达55%,科技产品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区不断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着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去年蓝丝羽成功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到目前为止,我区创成以圣夫岛、梦之语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为引领的名牌名标群体,推动家纺从单纯的“数量经济”迈入“品牌经济”新阶段。
善做除法,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近两年,我区着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减、转、放、免”等途径,精简区级行政审批事项244项,下放家纺城等重点镇区园行政事项245项,扫除制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构建创业平台,依托产业优势,一大批新生代青年成为新一代创业者。
去年,“众创空间”正式挂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邦”入驻,提供从“公共苗圃到创业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运营经理王冬阳表示,他们结合家纺城实际,在电商营销、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为进驻项目提供多维度培育辅导的同时,帮助引入创业资金,并加速创业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和输出。据悉,“创客邦”已吸引4个项目入驻。
中国创纺E站纳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由苗圃区、路演区、成果展示区、创业导师区、IPO实验室等功能区域组成,一站式解决创业者“成长中的烦恼”。
目前,家纺城家纺网销卖家达7000家,微信营销卖家超1500家,年成交额12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