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就进入梦兰工作,一直呆在母亲身边的钱珏红,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成功模式不可完全复制,就像她和母亲无论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但她同样也是精明能干,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她一直将母亲视为梦兰的精神支柱,更是自己的人生导师,她说:“母亲的人格魅力塑造了梦兰今天的企业文化,而母亲的人品、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一直都在感染着我,这些需要在心里慢慢感受,并真正融为我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些是一定要传承的。”其实有些时候,坚持比改变更难,而钱珏红的能力就是能将这两者平衡很好。学校毕业后,她没有选择进入母亲的公司工作,而是先在外面一个相对来说,规模比当时的梦兰大很多的企业干了几年,后来因为公司要搬迁,母亲就顺势提出,希望她能回到梦兰工作。对此,钱珏红有些犹豫。
“我当时是不怎么太想回来的,因为那时梦兰的规模很小,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员素质都与我之前呆过的企业有很大的距离。正是因为这种对比,对我来讲,如果回来工作就像是自己降级了一样,所以我还是有些不情愿。”钱珏红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想法。
那一阵子,她一直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脑子里总是在想“回去到底对不对”,对于未来,她原本还有很多自己的设想。但也许是因为当时年龄还小,更考虑到父母都希望她回去,“那就回去吧。”钱珏红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刚进入公司,钱珏红感觉很不适应,“当时厂里的员工都是农村的绣花女,我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跟他们没有什么话可以讲。”这让她苦恼了一阵子。因为厂里的员工从小看着钱珏红长大,也都把她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现在要跟他们在一起工作,钱珏红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对话。母亲看出了她的心思,也并没有急于给她提出什么要求,只是让她先在企业熟悉一下环境,慢慢适应。
心态渐渐平稳之后,钱珏红没有立即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开始什么都尝试,或是简单的整理工作,或是安排生产计划,或是产品质量把控,或是跟师傅学修机器??完完全全就是学徒的身份。渐渐地,她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上的兴趣点和优势。“现在回想起来,也正是因为当时什么都做,才能跟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他们也慢慢接纳了我,认可了我的能力,我也慢慢融入到了这个企业当中。”钱珏红非常感谢之前的那段经历。
钱珏红说:“我的性格就是要做的事情,就会非常的投入,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当然,这绝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她的成绩证明一切。
低调行事是钱珏红遵循的方式,她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的母亲。很多认识十几年的客户,到现在都不清楚她就是老板的女儿。在公司,她与母亲也就是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希望的是尽量淡化自己身上的家族痕迹。
在钱珏红看来,没有什么框框是不可改变的,改革创新似乎就是她的本分,这么多年的坚持与成功,也坚定了她将创新进行到底的决心。与母亲相比,钱珏红的创新更加习惯利用现代的管理模式,把更多的人集中起来,调动每个人、每个团队的积极性去工作。
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产品研发的负责人,钱珏红带领技术中心的设计开发团队,持续的通过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品升级,提升产品档次,以低碳、环保、功能性等优势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当然,在创新的同时,钱珏红也很好的将梦兰的文化传承和实践,这也许已经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感染,而是早已化作她自身价值观的体现,是由心而生的。就如一直以来,她都像母亲一样,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企业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承担社会责任,致富百姓,扶弱济困,把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坚持不懈地积极致力于推动公司参与公益活动。
这些成绩,这些行为,已经表明那个18岁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梦兰也在她的努力下,站上了更大的舞台,变得更加的夺目。尽管更多的历练还在前方等着她,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但她清楚的知道,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不努力。
钱珏红出色的工作能力,已经毋庸置疑,加上自己的身份,不可避免的会被问到“接班”的问题。对此钱珏红坚定地说:“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她现在只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至于将来无论是谁接过大旗,只要为公司好,她都会全力以赴的支持。钱珏红说,从母亲那里,她看到了一个真正企业家的胸怀,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凡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现在同样觉得,企业就像自己的孩子,只希望他能健康成长,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至于自己,她考虑得很少。而谈及未来,她只是淡淡的,却很认真地说了一句:“希望不会让母亲失望。”这样的话,隐隐透着强韧的自信,但分量和压力也并不轻。
也许,就是这样真实的、纯粹的、简单的去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总会有让现实为自己折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