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于国内纺织企业可谓“多难之秋”,融资难、用工难、订单稀少、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等等,凡此种种,压得很多厂家已然气喘吁吁。但是,这些困难加起来仍然抵不过“原料成本过高”的压力。近期,越来越多的纺企开始各种“吐槽”。
第一,国储棉,竞买越来越难。
山东德州某纺企负责人说:“近期国储棉投放一捆的重量越来越大,过去一捆在150-200吨之间,很难见到超过200吨的。现如今大多在200-300吨,重量比以前增了30-40%。企业竞买一捆国储棉,就要支付500多万元,这对于目前的纺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融资很难,只能跟其它厂子合作竞买。”某纺企负责人说,他们企业目前流动资金不充裕,在原料购买上只能“多条腿走路”。据他介绍,当地很多企业因为国储棉质量偏差,竞买资金压力大,而暂缓或放弃直接竞买,甚至不惜高价从棉商手中购买。
第二,进口棉,配额之殇。
2014年度,对进口棉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来说,基本是“忍饥挨饿”。据山东、江苏部分纺高支纱企业反馈,5月份的进口配额陆续下发,但是,跟4月份情况类似,配额发放基本是参照竞买国储棉的比例发放,造成企业到手配额严重不平衡。
河南郑州某纺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平常纺纱主要使用澳棉、美国皮马棉,本月到手配额不足200吨,然而个别企业却握有大量配额指标,自己不用卖出去以赚取巨额利润。这样旱涝不均,大家很受伤。”
第三,皮棉现货,上演空城计。
由于国家收储,2013/14年度,大部分棉花都已进入国储仓库,截至6月中旬,黄河流域市场仅见少量4127、4126、2227、2226级皮棉现货,分布较为分散,厂家提货不易。而长江流域主流棉花是5-6级皮辊棉,价格在11000-12000元/吨,对于纺中高支纱的企业来说,基本用不上。
一位市场人士说:“其实纺企更愿意直接从棉企手中购买皮棉,一是因为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成本相对更低一些;二是因为话语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必要时可以赊欠货款。”但是,今年以来,纺企原料主要来源是国储棉,话语权“旁落”,多数纺织企业日子难过。
第四,化纤涤短,价格上调蚕食利润。
6月23日,长江流域涤短成交价格为9700-9800元/吨,较6月16日上涨200元/吨。国内各大化纤企业又报出10000元/吨的指导价,部分相关纺企跟进上调了纱、布报价,以试探行情。但是,由于下游疲软,厂家提价行为并未得到下游认可,厂家产品整体滞销,纺企利润被逐步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