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享有“丝绸之府”美誉,栽桑养蚕,延绵传承五千年之久。
以往在苏州不少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靠养蚕发家致富。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养蚕劳动成本大,机械化难度高,投入产出比低,再加“东桑西移”的发展趋势,导致苏州的桑蚕业逐步萎缩,如今,苏州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蚕丝企业,但养蚕的人越来越少,蚕桑文化渐渐有了源头危机。以吴江区为例,今年该区发放蚕种才7500张,相比该区1993年发放蚕种93.35万张,仅为一百二十五分之一。
在吴江农村,一些勤劳的蚕农,对蚕还有千丝万缕的情结,他们还坚守着种桑养蚕传统,养蚕卖茧,赚些零花钱补贴家用。吕金虎今年66岁,他承包了吴江区平望镇苗头果桑基地,已经了养10多年的蚕。他告诉记者,早年间,他们村养蚕户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农事之余挤出时间养蚕,且从春到秋要养四茬。近些年,不少村民都到厂里上班了。“养蚕比较辛苦,和到厂里上班相比,这点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很多年轻人都不高兴养蚕了。”吕金虎说,现在养蚕的都是一些上不了班的留守老人,随着很多老人年龄的增大,都做不动了,养蚕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桑蚕这一传统的产业将逐渐逝去,如何把几千年的蚕桑文化留住,需要各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