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沙发漂流客”与“沙发客”像是一回事。然而两者完全不同,后者虽然也常以别人家的沙发为床,但那只是为了他们“说走就走的旅行”节省成本。“沙发漂流客”却挣扎在生存边缘,除了朋友家的沙发,他们无处安身。
相当一部分英国青少年因种种原因沦落为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沙发漂流客”,引发媒体关注。
22岁的娜塔莎是典型的“沙发漂流客”。从16岁开始,她就“漂”在不同朋友或伴侣家之间,有时只是一晚,有时是一周或一个月,取决于朋友的善心或与伴侣的关系;同时,她也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待得过长。她从未告诉提供借宿的朋友,自己其实无处可去。
有时候,她实在找不到地方过夜,只好在街头闲逛,找个灯光明亮、“靠近文明社会”的地方待着。“我不喜欢待在太暗的地方,那样很危险,会有些醉汉出没。有时候会遇到骚扰,不过我不会在意,我会干脆地起身走人。”如果是白天,她会选择在公园长椅上睡一觉;醒来后,继续找下一个落脚处。
英国约克大学与赫里奥特-瓦特大学合作做过一项调查,估计全英每年有8万名年轻人经历过“无家可归”,其中只有一半人被当局统计在案。
正因如此,尽管有不少官方与民间的扶助项目,“隐身的无家可归者”也难以得到及时救助。“年轻人较少会睡在大街上,虽然在那儿救助者更容易发现他们,他们觉得那样比较危险。他们更倾向于睡在公园里、夜间巴士上和朋友家中。”
按英国法律,政府有义务为未成年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但孩子们多数不会向政府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权利要求扶助或根本没把自己视为“无家可归者”。而一旦他们过了18岁,当局便没有义务提供帮助。
“沙发漂流客”多是与父母关系紧张才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有家庭矛盾、家庭成员酗酒、继父母的加入或是经济问题。这种状况下离家的孩子们往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会做饭、洗衣或计划开支;由于始终困扰于“明天睡在哪里”的问题,他们很难找到工作或继续学业。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