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界,2014年普遍被认为是可穿戴式设备高速发展之年。形形色色产品的出现和各路资本的涌入,营造出一幅热闹景象。但在热闹之余,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以及产业生态系统不成熟,暴露出了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隐忧。
要去除“虚火”,让可穿戴式设备健康持续创新并真正融入生活,关键还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扎实解决技术难题,做好专业细分领域,使整个产业生态链条不断向前推进。
从眼镜、手环到衣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各类创意的试水平台
任职于某互联网公司的吴新是一位IT发烧友,最近买的一款智能手表着实让他兴奋了好一阵:睡觉时,它能测量脉搏和心率;运动时,可以记录速度、距离等信息。此外,它还能充当办公工具——演讲时,无需点击鼠标,手臂一挥,就能让幻灯片翻动起来。
最新市场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将迎来发展良机。预计到今年底,全世界将生产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相比去年增长3倍。
而在技术方面,随着更小、更低能耗芯片的不断突破,使得在有限体积下,可穿戴设备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传感器研究专家、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扬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推进,可穿戴产品必将成为未来智能设备发展的主流。创新性产品将不断出现,未来可穿戴产品将与现在的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人机交互等技术影响智能穿戴产品发展
关注度虽高,但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经过数年研发,谷歌眼镜最近才在美国公开发售。在国内,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赢得了一些热衷于尝试的消费者,但算上研发、市场费用,实际收益并不大。而不久前,耐克对旗下智能手环部门进行了小幅裁员,更引起了本来就不“淡定”的市场的波动。
质疑者指出,可穿戴式设备对用户来说是“伪需求”。智能手环测出的运动、睡眠数据,最终要借助电脑或手机查看,不过是一个配件,况且通过手机应用,现在这些也能方便实现。
刘昊扬认为,可穿戴式设备确实还没有抓住用户的强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用户不需要,只是因为技术水平还不够好。
“拿传感器来说,数据是否准确,对于可穿戴式设备非常重要,但大部分的厂家尚未解决核心算法问题,很多数据不准确。市场有凑热闹的心态,而没有扎实研究技术难题。”刘昊扬说。
因为传感器的不精确,诸如手环、腕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常被人怀疑。“有时候测量脉搏,10回中可能有一半都不太准,就不太想用了。”吴新说,而像他这样,新鲜感过后将产品束之高阁的不在少数。
果壳智能手表产品经理许鹏也表示,市场推出可穿戴式设备试水性质较大,产品的诉求点要么过多,要么过少。“过多,基本等于第二个智能手机;过少,则只是作为一个配件,功能开发少。”
精确性不足外,数据收集后分析算法的不成熟,难以给用户带来实质价值,也是质疑者不看好的原因。
“对用户来说,每天行走多少步,每天睡眠多长时间,这些数据因人而异,设备即便追踪到数据,但这对特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就此提供什么服务,目前仍无法确定。”刘昊扬说,收集后数据处理的算法还有待提高。
对可穿戴式设备的明星产品——谷歌眼镜来说,从推出至今,吸引业界眼球,也带给市场很多想象空间。但刘昊扬认为,各类智能眼镜仍没有解决用户的交互式体验这一关键问题。
“包括谷歌眼镜、3D头盔等在内的很多创新产品目前还没法令用户舒服、自然地使用,用户甚至会在使用中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刘昊扬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尚未成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此外,可穿戴式设备缺乏类似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而被人称之为“伪智能”。不过,不久前,谷歌宣布开发专门为智能手表打造的全新智能平台,与安卓类似,它也是一个开放平台,第三方厂商在该平台生产兼容设备。但是,刘昊扬指出,不同于手机,可穿戴式设备覆盖面太庞杂,服务于不同的需求,不太可能发展出类似安卓的通用系统。“如果什么都能兼容,又很难控制体积和能耗,不符合穿戴式设备发展的趋势。”
可穿戴式设备的高能耗和相对高的价格,以及缺乏设计美感等问题,也常常备受质疑。但在刘昊扬看来,这些都是比较好解决的,难点是如何克服影响可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关键技术。
从时尚走向专业,运动和健康管理领域有望取得突破
让刘昊扬对穿戴式产品未来发展有信心的是,虽然有诸多技术瓶颈,但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参与进来,技术将快速走向成熟,当前关键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引导持续创新。
他认为,未来可穿戴式产品形态一定将非常丰富,具备小型化、低功耗、易连接和多传感器特点,问题是怎么让它真正走进用户生活。
目前,可穿戴式产品多数充当的是时尚产品。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可穿戴式设备一定要专注细分市场,向专业领域发展。
刘昊扬认为,业界在对可穿戴式设备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一定要在大众消费品市场实现突破。而实际上,一项新技术和产品最初的发展,更可能率先在某些专业领域获得成功,然后再向大众推广并普及开来。而且,可穿戴式设备的功能不必求全,而应该强化自身特色。
“比如手表就没必要一定有通信功能,应找准定位,完全可以成为手机的周边设备。让用户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形成黏性,不在于功能的全面性,而在于它真正切中了用户的某个需求。”刘昊扬说。
许鹏也认为,可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基础应保留原有具备的功能,然后进行升级,而不能本末倒置。
在诸多应用领域中,运动和健康管理被业界期望成为市场突破口。刘昊扬说,体育运动数据对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慢性病监测或需要瘦身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产品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刚性需求。
但分析人士指出,单一功能可穿戴式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证明它们能带给用户长期价值。对此,刘昊扬也表示,未来没有服务的消费电子产品,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可穿戴式设备要黏住用户,一定要能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穿戴式设备还可以按用户群体进行细分,比如老人、儿童、青年需求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对待,在功能上需要细分和聚焦。设计时从用户的必需品入手,让穿戴式产品成为重要、有用的辅助工具。
不管如何,以哪种方式突破,推动用户建立真正的使用习惯,让消费者切实地感受到物有所值是可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研究者踏踏实实解决技术难题。
刘昊扬说,技术发展和被市场普遍认可有一个发展过程,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全世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而让他担忧的是,我们多是跟风式研究,做的只是“亡羊补牢”的工作,前瞻性不够,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好的资本支持技术,能够对未来合理预判,提前进行研究,可能会占据发展的主动权。
吴新就告诉记者,可穿戴式设备他还是喜欢国外品牌,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实用,也更好看。”
链 接
可穿戴式设备是什么?
智能手表只是形形色色可穿戴式设备中的一种,从谷歌眼镜到各种手环、手表,甚至鞋和服装,越来越多的可穿戴式设备走进人们的视野。
对于可穿戴式设备,业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总体上来讲,它是借助传感器,通过与人体的直接接触或交互,服务或挖掘用户的特定需求。作为一种新理念诞生的智能设备,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
当前,可穿戴式设备已经嵌入了拍照、语言操作、镜片导航,以及对体重、血压、食物摄入、睡眠习惯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功能。随着谷歌、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的发力,处于聚光灯下的可穿戴式设备引来各路创业者的关注。在资本推动下,大大小小的公司想尽一切办法,将各种传感器、电池和电子元件组合起来,使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很多创意的实现平台。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