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售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衬衫,除了品牌效应外,其材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海岛棉是一种高档衬衫原料,在中国,新疆是唯一适宜种植海岛棉的地方。自上世纪50年代引种以来,短短几十年,中国海岛棉产量便跃居世界前列。
然而,与埃及吉扎棉、美国皮马棉相比,中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棉花大萧条
在今天的海岛棉世界版图中,中国成为新一轮霸主。
由于严重干旱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美国和埃及的海岛棉产量近年来急剧减少。“中国海岛棉的供应对于中国这个纺织大国来说正变得举足轻重。”溢达农业公司总经理陈君坚说。
然而,中国棉花产业的整体萧条,也成为海岛棉发展的一道羁绊。
2015年,我国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已降至5000万亩左右,同比下降20.5%,是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黄河、长江流域等部分传统棉区受粮棉效益影响,面积下降尤为明显。
“棉花生产的风险性在不断加大。”在日前召开的“海岛棉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受资源紧缺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影响,未来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力的难度越来越大。
“根本原因在于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失衡,说白了就是棉农挣不到钱。”杜珉指出,我国棉花生产以手工为主,很难与补贴和机械化程度都较高的粮食生产对抗。
据杜珉介绍,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棉花进口总量为3318.2万吨,年均进口255.3万吨。其中,2012年进口量达到514万吨,比入世初期增长近29.8倍。同时,我国棉区正从原有的长江、黄河、西北内陆三足鼎立,向新疆一枝独秀的局面演变。
“棉花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在加大。”让杜珉感到不安的是,棉纺产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转移。“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从国内向国外转移,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海岛棉之冬
除了严峻的大形势外,新疆海岛棉自身也出现了问题。
长期以来,新疆海岛棉生产组织形式落后,每亩棉生产成本高达2000元以上,约是美国的两倍。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据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孔庆平透露,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左右。
然而,对于靠吃补贴过日子的棉农而言,海岛棉补贴政策的不稳定或许才是最要命的。
“在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收储政策中,海岛棉是被排除在外的。”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目前新疆对于海岛棉主要采取的是目标价格补贴,该政策存在落差补贴烦琐、不及时和欠公平等问题。
“对于很多海岛棉种植大户而言,不管棉花产量与质量如何,光靠补贴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收入。相比之下,小棉农却得不到太多的实惠。”令田立文忧虑的是,我国目前的补贴强度为全球之最,“国家难以长期维持,而且补贴政策是否违背WTO原则,还有待商榷”。
无序与盲目的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土壤退化、病虫害加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2015年,新疆海岛棉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但由于灾害频发,以及7月至8月出现的长时间极端高温气候影响,单产普遍下降,主产区减产40%以上,损失极为惨重。
合力破重围
海岛棉的窘境,引起了产业下游的警惕。
为支持海岛棉产业发展,新疆海岛棉的最大用户之一 ——溢达集团出资1500万元,于2011年10月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启动了全球首个海岛棉基因组测序项目。经过近4年努力,海岛棉全基因组高质量框架图绘制完成,掀起了棉花育种领域的一场革命。
“以企业的力量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在国内确实是不多见的。”海岛棉全基因组测序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陈晓亚表示,但要推动海岛棉的发展,仅凭企业的一己之力,绝非长久之计。
“与国外特优质海岛棉相比,新疆海岛棉在强力、细度和丝光度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孔庆平建议,国家应设立专项,支持海岛棉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设施平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育种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要将海岛棉品种改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改良品种抗逆性、抗病性为核心,提高稳产性能。”
在棉花补贴政策方面,“要构建符合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又不违背WTO基本框架的棉花支持政策。”杜珉表示,未来需要探索棉花补偿机制和补偿办法。
此外,现有生产组织形式也须调整。“要改变小农种植模式,重视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田立文指出,海岛棉发展应以机械采收为突破口,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提升中国海岛棉在国际市场高端纺织品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