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宏观数据来看,在2015年的前11个月,零售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6%,11月的零售销量则录得11.2%的增长,创10个月新高。服装类别增长则差强人意。按类别划分,11月份限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别销售增长9.9%至1382亿元,而1-11月份份限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别销售增长10.1%至11953亿元。整体来看,服装类别今年增幅呈放缓趋势,增速低于社零销售总额增幅,曾一度创下9.1%的年内新低增幅。
但抛开今年的截面,从纵向的角度观察,服装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从大规模扩张、同质化、大规模关店、库存门等波段的调整,之前呈现颓势的运动服饰、休闲服饰已经有企业保持增长势头或恢复增长态势。
纺织服装行业受益于人民币的汇率
对于纺织服装领域,由于近年来制造业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出口额持续下降。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月-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569.46亿美元,同比下降5.79%。其中,纺织品出口997.21亿美元,同比下降2.59%,服装及其附件出口1527.25亿美元,同比下降7.71%。
人民币汇率下挫将利好出口占比较大的纺织服装行业,由于出口企业订单价格多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弱将提高企业的人民币订单价格,从而增加收入。
同时,在资产负债端,企业拥有的外币资产或负债也会产生汇率变动影响下的汇兑损益。另外,国际市场上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也有助于订单增加和销售改善。
7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646,较6日大幅调低332个基点,为连续第8个交易日下调,创2011年3月18日以来新低。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走弱将对我国出口带来促进作用,增加相关企业汇兑收益,尤其是外向型业务占比高的公司。
据测算,纺织服装将最受益,人民币汇率每下跌1%,可提高净利2%至6%。另外,人民币汇率的走弱也有助于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如纺织服装、家电、钢铁等,另外由于人民币贬值,避险工具黄金效应也随之凸现。
服装行业发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亦面临阻力
2015年阿里巴巴“双11”交易额将近900亿元人民币,是2014年的两倍。“双11”这个似乎被电商凭借互联网炒作出来的全球购物节,如今俨然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狂欢节,值得注意的是,“双11”成交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类的商品。
服装行业的“互联网 ”模式,应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使服装生产与服务的效率、质量更加符合“工业4.0”的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的要求。
虽然目前国内的服装私人订制市场并不成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但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服装领域,追求个性化和消费的快速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线上定制服装的优势便逐渐显现出来。
目前跨境电商以出口电商为主,2015年上半年跨境出口电商占据84.8%,进口电商占15.2%。随着政策推动、物流成本的降低、清关环节的规范等因素影响以及海淘消费需求的旺盛,进口电商的占比将逐步提高。2014年跨境进口电商交易额为4762.9亿元,同比增长58.9%;08年至今复合增长率高达58.32%。
201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为8.1%,消费者多为25-30岁人群,未来随着这部分人群收入水平进入上升期,B2C交易占比将进一步提高,成长空间较大。明年跨境进口电商将会集中爆发,竞争局面进一步升级,进入混战模式,未来格局尚不明朗。
中国服装行业的消费趋势
服装是线上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为成熟的行业;目前依然保持着较快增长,成交人数同比增长超过30%;服装存在非常明显的季末特征,每年的第一、四季度为销售旺季,第二、三季度为淡季;双十一对服装行业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
从品类来看,女装在2015年第三季度在服装行业占比最高,当之无愧成为淘宝平台的第一大类目。平台中男装规模约为女装的三分之一,内衣家居服品类规模约为男装的三分之一。
消费者方面,服装行业总体男女比例约为一比三。女性消费者在服装行业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即使是在男装行业,女性依然贡献率四成的消费。
服装行业消费者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显著,2015年第三季度末19—22岁消费者占比超过了五分之一,其中男装的年轻人占比最高,2015年三季度末占比达到整个男装行业消费者的四分之一。
服装行业用户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省份,而三四线地区市场的发展速度更快。
服装行业移动端销售额迅猛增长,进入2015年以来,移动端成交额已占到总体行业销售额一半以上,移动端渗透率在2015年1月左右突破50%,时间点晚于食品、家电数码及美妆行业,但早于鞋包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