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会有企业把制造业转移到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国?这可能说明中国人力成本已经不占优势,也说明综合成本不占优势了。
今年8月,波士顿咨询公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中美差距已经极大缩小。报告选取几个关键因素,如工人工资水平、能源成本、汇率水平等:首先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依据经生产力调整后的工资水平,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其次是汇率上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每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为138%。
再来听听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家的感受。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透露,福耀为通用汽车配套的玻璃在美国生产,从美国俄亥俄州购得一块15万平方米作厂房花了1500万美元,改造用了1500万美元,而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补贴了3000多万美元,福耀拥有的还是永久产权。主营纺织的科尔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开始启动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项目,5年计划总投资2.18亿美元,规划5年后产能达15万吨棉纺,届时电费一年就可以比在中国生产节省2-3亿元人民币,而500个工人一年工资仅增加8000万元人民币。
全球能源价格低迷带动了美国制造业成本下降,加上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工业用电价格现在要比其他出口大国低30%-50%。而我国能源成本与环境成本不可能下降,因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前不久为保护环境暂缓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举动也说明,不管国际价格如何变动,中国能源价格大幅下调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在中国,劳动力工资在上调,但是劳动效率却没有同步上升,缺乏规范的劳动力训练与转移体系。据SMBC日兴证券最新的估算,从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单位劳动成本(人工工资加上劳动效率)来看,截至1995年,日本达到中国的3倍以上,但是2013年中国反而超过了日本,2014年进一步超过日本。其他成本包括银行借贷成本、折旧成本、物流成本、清关成本等,由于中间的链条过长,被一些环节“盘剥”,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成本也不低。
显然,对于中国来说,与东南亚拼人口、拼劳动力成本,那是回到老路上去,出路只有进行制度改革。接下来重要的不是拼人口数量,而是拼质量,追求全球范围内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