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双12”,价格大战又进入了全力冲刺阶段。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让利消费者,有多少是先涨后降大忽悠?中国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一份报告,对94款“双11”网购商品的价格跟踪情况,中消协比较它们在“双11”当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等三个时间节点的售价后发现,94款商品中,共有32款仍能以不高于“双11”价格购买。虽然消费者忍受了通宵熬夜的抢货、忍受了慢如蜗牛的送货,终于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
“双11”电商促销价格猫腻问题本就很多,特别是“先涨后折”最为常见。而在“双11”来临之前,为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并且在11月3日组织召开了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会,明确“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并列举了九种价格违法行为情况,要求各大电商平台重点防范。
可是,从中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来看,“双11”网购商品价格问题并未消除,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商品打折含有水分,商家并未真正让利给消费者,所谓的“仅此一天”低价只是诱惑消费者入彀的把戏。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双11”熬夜抢购商品,就是被电商平台宣传的“限时抢购”、“血拼24小时”、“逆天低价”、“‘双11’最省钱”等口号蛊惑,相信会在这一天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可结果却并非所愿。
从中消协的三次价格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4款商品中,共有32款仍能以不高于“双11”价格购买,意味着商家之前宣称的“双11”最低价纯属忽悠,令消费者白白耗费精力。显然,商家如此做法存在价格欺诈嫌疑,理应依法予以处罚,同时电商平台负有管理责任,也应接受连带处罚,从而倒逼电商平台加强价格管理,对存在价格欺诈行为的商家,采取“黑名单”制度,禁止其再参加促销活动,严重者予以封店。“双11”已经过去了,但电商平台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就此带过,需要尽快弥补这个漏洞,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双12”促销活动。同时,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需要加强,探索建立赔偿机制,不能让价格欺诈一再上演,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电商平台的声誉和发展。
价格欺诈问题不解决的话,就会伤了消费者的心,令消费者对电商的宣传产生怀疑,为了避免上当受骗,选择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受损最大的显然是商家和电商平台,并将为其不诚信的行为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