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地棉花资源稀少且迟迟进入不了交售环节的实际,江苏盐城棉企把经营触角伸向外省。据对该市主产棉区大丰的调查了解,到10月底,当地约有二十多家棉企开门拟收新棉,后期加工准备工作进度不一,主要是视收购量的多少决定场地、机械、包装库容等的落实。
但走进11月,棉花已大批吐絮采收,但进入收购场站的籽棉依然寥寥无几。草堰镇原有两家规模较大的棉企,其中一家为距此不远的扬州兴化人在大丰承包的一收棉站,合同承包期三年,去年才经营一年,由于情况不好,今年至今未开秤,而其在兴化的总站据说也收棉无几,至于大丰这边的收购站今年是否营运,经营者信心不足,而对由此而形成的经营亏损,经营者也是无可奈何。另一家为当地原在供销社从事棉花检验管理的棉检员所开办的收棉站,该站处在三镇交界处,因水陆交通便捷,每年该站收进的籽棉量都明显多于偏僻站点,而今年该站到10月底才收到籽棉不足万斤,有些农户在出售过一次棉花后,因发现价格上没有上行动静,便再也不来售棉了。
在大丰,据悉有几家棉企在10月上中旬到外省市组织了一些籽棉资源,因这批籽棉到厂成本较高,企业正努力通过加工升级来争取经营利益或微利少亏。因而籽棉纷纷到厂后,厂方正组织人力进行轧前整理,主要是拣三丝、去僵杂、晒水份,争取品质提升,卖个好价钱,企业多数采取白天拣棉,夜晚加工的办法,千方百计减少生产成本。据多家棉企负责人反映,今年想从本地收进足够籽棉已不可能,自产籽棉的量低于预期,收购工作由于面广量微分散多,也很难有效运作,既然农民选择最终一次性售棉,也将存在运输难,认价难等等矛盾和问题,这些对棉花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企业人士分析,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传统棉区的棉花产销只有走向进一步的疲惫,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却催使大批与棉相关的企业走向关停并转。从盐城总的棉花产销情况看,棉花资源锐减,农民售棉意愿平淡,收购加工迟迟无以开展等低迷局面仍笼罩着棉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