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与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素比较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阶段性变化。纺织行业当前正处在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得发展任务更显紧迫而艰巨。全行业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趋势性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地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上的新发展。
新常态下新趋势
一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在纺织品服装作为生活必需品已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安全性等方面高品质要求,成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潜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不断转化为现实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促进市场机遇物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任务。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
国际市场长期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进入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而在供给端,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兴经济体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使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纺织行业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及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技术、人才高水平引进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三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
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变,使得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连年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不复存在。天然纤维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数量、品质、价格等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知识、管理等非物质要素投入,才能有效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纺织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将不断增强。国家对水体、大气等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更趋严格,行业现有软硬件实力与强制标准之间存在差距,使得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行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及成本日益提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则日益成为企业的常态选择和自觉行动。
新常态下新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逐步减速换挡
伴随着内外市场环境和要素成本条件改变,纺织行业经济总量增长已开始从高速向中速逐步转变。行业纤维加工量、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十二五”以来增速均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且到2014年均已减缓至一位数增长。“十三五”期间,行业总量增速仍存在放缓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衰退,随着内需潜力释放、行业调整深化和行业竞争力提升,仍将在中速水平上保持平稳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支撑行业稳健发展
纺织行业当前在纤维原料、终端产品、产业布局、生产能力、企业组织等方面仍客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着力强化产业用纺织品、中西部及海外产业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增长点对行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努力化解化纤常规产能过剩、中小微企业竞争力不足等风险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和由此所带动的运行质效提升,将有利于“对冲”行业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成为行业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根本支撑。
三是创新驱动构筑行业转型升级根本动力
加强创新驱动是纺织行业有效满足内需升级要求、破解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制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行业适应、引导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将在科技进步、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创新要素投入,着重加强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和培养适应创新需要的人才队伍,使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成为驱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四是资源配置优化行业发展格局
要素资源制约增强和国际竞争加剧,将促使纺织行业不断寻求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发展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行业在资源要素的消耗使用上,将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布局要更加紧密结合不同地区和国别的资源环境条件,更加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优势资源;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和法制意识增强,市场自由竞争环境和有效调节机制更趋完善。各种优势资源将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下,向优势企业有效集中,在产业体系各环节合理分配,逐步形成协调、持续、高效的发展格局。
新常态下新对策
当前,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日益凸显,对广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调整转型要求,企业发展压力和挑战将持续增加,但同时蕴含着外部发展机遇和行业自我提升的动力。
近两年,纺织行业出现了企业发展水平分化加剧的情况,一批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但行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运行质量稳中有升,表明不少企业已开始接受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保持了“平常心”和“发展定力”。行业在未来发展中要更加紧密结合市场发展的动态趋势,不要期待再回到高增长和数量扩张的时代,要突出把科技进步、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战略重点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化解内在结构性矛盾,把握好行业新常态的外部形势和内在本质要求,努力从自身转型升级中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