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青岛为我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其基础是日本所建的九大纱厂。日本于1917年至1935年的18年之间,先后在青岛建立了九个大纱厂。1937年12月女,沈鸿烈在撤离青岛前,将日本纱厂全部炸毁。1938年1月10日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在原来废墟上将纱厂修复。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九大纱厂进行接收改造,成为青岛棉纺织业的支柱。
大康纱厂——青岛国棉一厂
全称“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大康纱厂”,建于1919年9月。
1919年4月,日本国内“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社长菊池恭三来青岛考察并筹备建厂,并最终选定青岛四方河口的海滩一带作为厂址。9月,大康纱厂日本厂主便在工地上搭起棚子,设立事务所,雇佣大批民工,用“轱辘马”从“五号炮台”、小村庄山及铁路中学等高岭上装运土石,填海造地。11月,大康纱厂第一场开始兴建。1921年10月,第一工场落成开工生产,当时有工人1000名。
大康建厂初期,日本厂方在山东内地济南、德州等处招收一批高小和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做“见习生”。1925年大罢工时,大康纱厂“见习生”已经有400多人。1922年9月,大康纱厂第二工场建成。1922年12月,在青岛主权归还中国之前,大康日本厂主急忙于1922年11月3日,呈请日本占领当局“青岛民政署”批准大康纱厂拥有56875.98坪的海滩填海地所有权,并经日本驻青守备军法院备案作证。这样青岛回归后,日本厂主仍然拥有大康纱厂的地产权。1924年秋,大康纱厂开始兴建第三工场,专营织布。
大康纱厂产品的主要品种有:“童鱼”牌十支纱、“金货”牌十六支纱、“宫女”牌二十支纱,主要销往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只有少部分经海路销往上海、大连等地。
解放后,改称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
内外棉纱厂——青岛国棉二厂
全称“大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筹建于1916年,1917年12月开工投产,是日本在青岛兴建的第一座纱厂。
1883年,日本内外株式会社派人来中国“视察”棉产情况,并决定在中国建厂,1901年,日本在上海成立内外棉株式会社上海支店。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并于1916年在青岛市郊四方庄圈地建厂。内外棉纱厂在兴建厂房的同时,开始招募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厂学徒。1917年12月,内外棉纱厂第一、二场正式开工生产,计纱锭27200枚,线锭11200枚,而内外棉纱厂也产生了青岛的第一代纺织工人。
内外棉纱厂第一工场开工短短六年内,日本厂主获得了高额利润,又相继建起第二和第三工场,共增纱锭63000余枚,并于1923年全部建成投产。1925年,内外棉纱厂共占地632406公亩,拥有纱锭90000枚,工人32000人,他们生产的以“银月”为商标的棉纱,不仅在本省销售,还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1937年第四工场厂房建成,但因中日战争爆发,厂房设备被炸毁而停业。
解放后,改为“国营第二棉纺织厂”。
隆兴纱厂——青岛国棉三厂
隆兴纱厂位于四方区兴隆路,始建于1922年4月15日,占地58149坪,厂内建筑物占地5467坪,采用平房砖瓦结构,建厂资金共2700万日元。1923年4月15日正式开工。机器设备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海杂林通公司制造的纺纱机。建厂初有精纺机纱锭20600枚,1925年增至26360枚,纺制“宝船牌”20支、19支、10支棉纱,年产量20400件。据1926年日本出版的《青岛商工案内》记载,该厂有日本职工28名,中国职工7103名。
隆兴建厂时,正值山东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蝗灾,加上兵匪为患,逃荒破产农民增多。日本资本家一面在厂门口“验工”招人入场,一面到附近农村招收,工人主要来自即墨、胶县、平度、高密等县。隆兴纱厂对工人剥削十分残酷,工人工资低微,工时长,劳动条件差。1925年大罢工后,工人的工资平均是三角五分。
解放后,改称为“国营青岛第三棉纺织厂”。
丰田纱厂——青岛国棉四厂
全称“丰田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场”,1934年5月,在大水清沟的西北侧动工,占地35万平方米,1935年4月竣工投产,经理三田省三,厂长田中米吉。当时,日本职工73名,雇佣中国工人2000名,机器设备有精纺锭3.79万枚,织布机540台。年产棉纱2万件,商标为“丰鸟”牌;年产棉布47.5万匹,商标为“喜燕”牌。产品畅销沿海各省、长江流域和东北各省。
1937年日商丰田纱厂又着手建设第二工场,精纺锭增至4.69万枚,增设线锭1.08万枚。
上海纱厂——青岛国棉五厂
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所属企业。1934年3月在青岛开设分工厂,厂址选在旧时沙岭庄东北侧,靠近李村河入海处,日本商人以每亩2.8银元租费、30年期限租下这片土地,经理为丹城寺规,最初建设是第一工场。工厂于1935年5月1日竣工投产,全厂占地面积35.36万平方米,计有日本丰田式纺纱机4.05万锭,自动织机720台,自备4800千瓦发电设备。该厂所生产的纱、布商标均为“龙门”牌号,产品畅销沿海各省、长江流域和东北各省。
钟渊纱厂——青岛国棉六厂
1921年,日本钟渊纺织株式会社社长武藤山治来青考察,并选定在沧口建厂。1922年,青岛回归中国之际,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唯恐青岛交还后影响建厂,武藤山治向日本占领当局“青岛民政署“办理了沧口厂地土地所有权契约认可手续。
1922年,钟渊纱厂开始破土动工,由日本大仓建筑公司承包第一期工程。1923年4月,第一纺纱厂建成,装设纱锭42000枚,次年4月,第一织布厂建成开工,有布机865台,共占地26679坪,织布机则全是由日本拆运来青的旧设备。日本厂主在建厂的同时,就开始在本市及即墨、平度、潍县、昌邑、高密等地招收大批破产农民进厂工作,同时还招收一批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送到日本神户、大阪等地纺织厂学习,这些人叫作“练习生”。
钟渊纱厂采取边建厂,编招收工人,以及边安装机器,边生产的方法,至1925年前,全厂已拥有3500多名职工。其中日人143人,中国工人3400人。日产“花蝶”棉纱95捆,“双飞龙”细布1900匹,产品主要销往中国沿海各城镇,部分远销印度、澳门等地。
钟渊纱厂工人除家属住沧口附近以外,大都住在工厂宿舍里。日本厂主为便于管理工人,在建厂同时,盖了工人宿舍,并强迫工人住进宿舍。住宿舍的工人要受厂方规定的种种限制和约束。
钟渊纱厂为现在“国棉六厂”的前身。
富士纱厂——青岛国棉七厂
全称“日本富士瓦斯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1921年10月,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富士经理人请准日本占领当局民政署,办理在青建厂的营建执照,随后在沧口选定厂址,雇佣大批民工,大兴土木,建筑厂房。一年以后,厂房建成,安装细纱机31360锭,合胶机1600锭,及锅炉四座,自行发电,开工生产,当时有工人850人,生产以“五彩星”为商标的棉纱。
1925年,青岛日纱厂工人大罢工,日本富士纱厂厂主为防止罢工波及富士纱厂,于4月26日宣布临时休业。工人们恐厂房借此解雇,不同意休业。厂方声明:一旦青岛各纱厂罢工结束,便通知工人来厂复工。4月27日,富士纱厂给工人发放部分工资,并够妥各自回乡车票,强行将工人遣散回乡。
1932年,富士纱厂扩建增设织布工厂,并于同年安装“丰田”式布机70台,“狄更生”式布机410台。1936年该厂又增设两座锅炉。至1937年4月,富士纱厂的纺纱、织布工程以及工场、宿舍、仓库等建筑大都告成。1937年12月18日,国民党青岛市政府撤离青岛前夕,将青岛纱厂全部炸毁,富士纱厂除一部分工人宿舍外,厂房、设备、仓库等亦尽成废墟。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原富士日本厂主在废墟上开始了工厂的重建工作。1939年8月,完成了细纱机32720锭,布机600台的安装工程,并恢复生产。
解放后,改为“青岛第七棉纺织厂”,1985年1月,又改为“青岛第二毛纺织厂”。
同兴纱厂——青岛国棉八厂
同兴纱厂的总部也在上海,青岛的企业全称为“同兴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场”。1934年,日商上海纱厂资本家派员到青岛勘查并选定厂址于沧口,厂址为营子村和板桥坊的西南海边。同兴纱厂1935年7月破土动工,1936年10月竣工投入生产,时置纱锭30720枚,丰田自动布机1152台,年产棉纱15000件,布85万匹,商标为“喜鹤”和“阳鹤”,有日本职员50名,中国工人2000人。
1938年4月21日,日商又在被炸毁的厂房西侧重建新厂房,并于1939年2月全部竣工生产。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工厂由国民党接收,派监督员驻厂,并留日籍职员维持管理生产。1946年1月成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该厂定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九纺织厂,1948年9月11日又改称青岛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第九棉纺织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市军管会派员接管工厂。1951年1月旧工厂改名为国营青岛第八棉纺织厂。
宝来纱厂——青岛国棉九厂
日本人汉城猷于1923年11月10日建成投产,这是日本在青岛开办的第六家纱厂。该厂位于沧口小瓮窑头处,占地总面积56151坪此地是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以后,日商以每亩36至60银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民强够的。
宝来纱厂是中国人的俗称,因其使用“宝来”牌商标而得名,日本名称则为“日本长崎纺绩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宝来纱厂开工初期,资本为538万元,日本职工45名,中国人1900名,每天分两班工作,每班11小时,上午9时和下午3时各有15分钟吃饭休息的时间,生产十六支、二十支“宝来”牌棉纱,日产40捆,年产量14400捆,主要销售于山东、天津、上海、香港一带。
1924年5月,宝来纱厂改为日本国营,经理为平井太造,产品注册商标仍沿用“宝来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沈鸿烈将日本纱厂全部炸毁,该厂破坏比较彻底,又因马路围墙倒塌,厂内物资大部分被抢。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日商“国光株式会社”于同年四月向青岛平安公司强行买下迁厂后的华新纱厂剩余的部分,此后华新纱厂改名为新宝来纱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纺青岛分公司接管宝来纱厂后,改为青岛中纺七厂,1967年改为青岛国棉九厂。
(本文根据《青岛惨案史料》、《四方情愫纺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