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话题,主要缘于笔者对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融合国际市场资源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担心。套用时下最流行的文字体,希望这一行为“且走且成熟”。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可回避地也进入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时期。然而,综观目前 “走出去”的企业及其“走进”的效果,不管是到东南亚地区的,还是到欧美区域的,多多少少都带有“非主动”的成分,而在这一前提下,原本期许颇高的“走出去”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如在利用资源方面,很多企业还多只限于利用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原料等,而更高层次的市场优势资源基本没有涉足到,而对所在区域市场的发展趋势、文化风俗、法律法规等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决策要素的把握大多不足。笔者把这一现象定义为“非成熟型的‘走出去’”。当然,这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目前的“走出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有资料显示,很多服装企业到东南亚办厂的最初动因,并不是真正把握了国际纺织产业有节奏转移的脉络,挖掘到当地资源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一面,而更多是在下游采购商的利益驱动或胁迫下,为了保有订单、维护住老客户的“趋从”行为。他们除对最直观的人力、原料情况了解外,对于构成和影响所在区域市场发展趋势的隐形市场动因极度缺乏了解,所以,一旦某一隐形动因发力,企业便会处于措手不及的境地。
其实,在国内很多实践也表明了这点。前些年,很多苏南企业“伤心地折戟苏北”,原因很简单,就是更多只看到了苏北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口号中金闪闪的廉价土地和人工。“关门打狗”让这些企业吃透了不了解苏北人文的苦。目前,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各级政府对产业转移认识的提高,各地企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性化,这些现象逐渐消失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貌似正处于初级时期。
如何做到主动、有序、成熟的“走出去”?
最近,笔者通过一个国内企业考察团带回来的信息,对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投资情况作了分析。该州纬度位置大致与我国浙江省相同,是美国人均劳动效率最高的一个区域。近年来,这一地区已从以纺织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一个多样化的工业体系,正成为商务投资的一块热土。
当地每个工人年成本折合人民币约20万元,每度电成本折合人民币为0.3元,以上两项成本价格在国内分别是5万元和0.7元,单纯对比以上两项指标的成本,同等规模的棉纺织企业到那里投资办厂是不划算的,但是,对比国内外的棉价差,计算账目总和就超级划算了。以公司每年耗用棉花15万吨计算,国内平均每吨棉价要高于国外5000元左右,单棉花原材料一项就省下7.5亿元,十分可观。同时,该州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给予很广泛的州和地方的销售税减免优惠。
所以,国内具备条件的棉纺企业“转移”到这样的区域是有一定发展前途的,因为该地支持转移的支撑因素较多,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有所保证。随着贸易壁垒等要素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到发达地区办厂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在资源、技术、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壮大和改善。
另外,成熟还表现在对旧有发展模式的创新上,对市场要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很多企业到东南亚办厂,更多仍是制造业的一个转移,简单地说是多了一个工厂。“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在对产业链的优化前提下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升级自身,提高工人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而不是低水平的再重复。所以,并购重组成为很多企业提升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如山东如意集团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跨国并购案——收购日本Renown,堪称中日企业合作史上的里程碑案例;天虹集团的海外投资脚步遍布东南亚、中东和南美,已经形成新的产业聚集。这些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再者,笔者认为,在融入国际纺织产业格局调整的过程中,有意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充分主动调查研究,在了解相关环境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并依据当地情况灵活的以多种形式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等,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