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凭借起步较早的产业结构和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汉派服装在中国服装产业中迅速崛起。业界曾誓言要在武汉筑起一道“时尚大坝”。
而汉派服饰真正的辉煌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当时,以武商集团为代表的众多武汉百货,相继成立服饰部,以便引导本地有实力的服装品牌进驻商场经营。正是依靠百货商场的推动,武汉服装业逐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汉派服饰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市场上树立起来。其中,汉派服饰“四大名旦”——太和、中英、雅琪、隆祥更是闻名全国。
在武商集团副总经理张秀英看来,汉派服饰当年的辉煌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武汉发展服装业确实优势明显是重要原因。“武汉的产业基础非常好,当时武汉本地的服装企业就已经有1500多家,服装生产能力非常强。同时,武汉的服装四季分明,兼容性强,所以很容易发展起来。加上武汉的地理和商贸优势,服装业便很快兴盛起来。”
遗憾的是,这种辉煌没有继续下去。从2002、2003年左右,汉派服饰逐渐开始走下坡路。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消费者能说得出的在全国叫得响的汉派服饰品牌没几个,而许多武汉服装品牌,也渐渐混迹于二三线城市和批发市场。
辉煌暗淡
对于汉派暗淡,武汉服装商会会长刘树仁有了自己的看法:2002年前后,汉派服饰受到了冲击。这股冲击首先源于深圳的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它们有好的管理和技术,先进理念。其次,源于杭州的学院派服饰。“杭州的学院派服饰是对汉派服饰冲击最大的院派,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搞品牌。这对汉派服饰影响较深,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据刘树仁介绍,受当时好像搞零售就是服装业的正规军,搞批发就是下里巴人的影响,一些汉派服饰企业陆续放弃自己原本的批发阵地优势。由此,汉派服饰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品牌经营阶段。
刘树仁总结:汉派服饰有自身的优势,对时尚快速反应和模仿能力。这也是汉派服装最大的特点;一开始就是做自主品牌而不是代工,自主品牌发展时间较长,也比较很充分;定位相对清晰:成熟女装。但那时大家对自身的提炼和总结不够,对自己认识不清,品牌经营给汉派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迷失,做了许多不适合自己,不务实的事情,盲目地砍掉了自己的一些
长处。比如,汉派服饰当时靠的就是批发赚钱,却陆续有企业放弃这块阵地(虽然今天的情况看,我们不一定要到批发市场去。)。更别说引进先的技术和管理去发展、完善这种优势,使他形成规模和系统。汉派服饰应该说是有文化基础和底蕴的,但是当时对这种文化的底蕴缺乏技术的表现。
“我们那时候哪知道什么是品牌经营,就是赶潮,谁一个款式能卖一万件,谁就最牛。”刘树仁说,搞品牌经营涉及服装整体的文化、艺术的概念,对技术方面要求也颇高,武汉服装业这时候发出了转型的需求,也开始尝试着转型,但却多经历失败。
原因何在?分析认为主要受制于一些资源的限制,特别是信息、技术,也包括理念。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渠道的闭塞。中国服饰在品牌建设方面受海外品牌,特别是欧洲、日本等国
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影响较深。比之江浙等沿海城市,汉派服装像隔了一层,取不到真经,等等。
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叠加起来,最终抑制了汉派服饰在中国服饰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吸收足够的营养而茁壮成长。
对于“汉派失声”的原因,也曾有业内人士如下说:
——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汉派服装的许多老板都是从汉正街摆摊位起家,相较于当前深圳服装企业老板的教育背景,武汉企业老板的素质显然不够。这也是造成近年来汉派服
装发展不振的重要原因。许多汉派企业的老板,缺乏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多年的抄版经历让他们更趋向于赚“快钱”。
——不够专注也成为汉派服装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发展环境的艰难,很多企业老板板改弦易辙,转而投资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
——之前,武汉市政府及行业协会对汉派服装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引导如果再到位些会更好。虽然重振汉派服装已经提了很久,但从整体来看,政府还缺乏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武汉服装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一外部环境改变未能相应调整自己。汉派的服装企业普遍做品牌意识弱,很多企业只追求做爆款,这也导致它们缺乏自我的品牌文化。在服装行业发展的初期,这种模式还行得通,但随着给地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汉派服装未能及时转型则是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经营变革
汉派服饰时至今日辉煌不再,但一些行业有士却心有不甘,一直在暗暗积蓄力量,从来没有放弃理想信念,那就是重铸往日的辉煌。凭借多年的市场积累和沉淀,它们在市场中练就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规模在不断壮大。据资料统计,上世纪90年代,汉派服装企业年产值60亿,现在整个服装企业的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年产量超过1亿件。产量全国排名第三,女装产量为全国最大。
汉派服装市场化方面做得好,但主要是以批发为主,终端多掌握在代理商或加盟商手中。这一方面造成回款困难。在记者采访中,不少企业家表示,这种模式下回款受控于代理商;另一发面,服装行业当前竞争激烈,对于品牌的经营要求越来越高,在批发跑量模式下,企业通常只负责代理商的发单量,经营相对粗放,对终端的销售情况企业不能有效把握,对于零售信息没有直接的感受。
随着近些年,国内消费市场向品牌化、细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女装市场竞争格局的巨变,汉派服装此前奉行的跑量模式步入瓶颈,于是业界纷纷开发转型,积极寻找新的经营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红人是其中的领头者,多年前就壮士断臂砍掉利润不错的批发业务。此外,很多汉派企业原来走批发不定货,但现在采取订货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
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经历过去的弯路,一些汉派服饰老板对下一步怎么走,有了更清晰路径:
有服装企业老板指出,汉派女装要想转型,要想在国内女装产业格局中重新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要想适应当前这种多元化、精细化的新的运营模式,就必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要提炼自身的特色,搞清楚自己适宜做什么,能做什么。同时又能看准时装发展方向,要把新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自身经营中。在这两个前提下,汉派女装首先
要坚定地坚持自主品牌发展。自主品牌发展首先要找准定位。当前,汉派服饰企业逐渐认识到,自身应该结合多年来的积累和优势,进入到一个合理的层面。
从整体看,汉派服装企业在服装制造方面较强,但是设计能力欠缺。一方面,据汉派服装商会副秘书长李东风介绍,从U型曲线来看,设计和销售处于曲线的两端,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而生产环节处于曲线中间,经济附加值最低。另一方面,没有品牌的企业只能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企业始终做不强。设计师是自主品牌的灵魂。汉派服装的一些领军企业,争相打造自己的设计团队。
2011年,武汉嘉禾时代服饰有限公司牵手武汉纺织大学,成立了10人项目组,联合打造时尚职业装品牌。更多的汉派服饰企业不惜重金聘请知名设计师。元田目前40多名设计师组成庞大团队。福田每两个月就会挑选出设计精英,到国外感受、学习前沿的设计理念。乔万尼每年投入产品研发的费用达千万元。据武汉市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介绍,面料对设计很重要,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汉派领军企业为了防止被抄袭,会把一些面料买断的情况。
再探新路
每个地方的产业都有自己的模式。模式通常有两种,如果这个地方某个行业出现垄断企业,它的周围就会形成一批企业为之做配套生产。如果没有,会有一批企业模仿标杆企业的模式发展。这在汉派服饰发展早期,对标杆企业前店后厂模式的模仿,蜂拥到汉正街做批发,陆续进入商场,甚至到外省攻城略地亦如是。
因为武汉服装行业目前没有标杆企业,也没有做得绝对大的垄断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在世界范围在成熟女装定位层面上没有一个绝对垄断的一个大的品牌。面对这种情况,2013年9月,在武汉市服装协会的推动下,一个区域化的品牌“汉工场”轰然面世,它的投资主体为武汉市服装商会组织会员成立的投资公司。
据介绍,它是在汉派众多服装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品牌,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顺应了现在时尚产业发展的方向,走快销品之路;实现体制的创新,商业模式采取集合店,不是简单地去做一个工厂,而是实现产业内跨界的整合;随着它的发展,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汉派企业参与进来,将会非常鲜明地提炼出汉派服饰的特点和定位。汉工场借鉴ZARA的商业模式。
ZAR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时尚服装零售商,在产品风格和销售策略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方案。ZARA没有世界顶级的设计师,他们对最新的时尚动向进行“适度的”模仿,依托全球销售网络反馈产品的销售情况,不断地修改产品设计;ZARA从不追求高库存,消费者们因此产生了“现在不买就再也买不到了”的心理;ZARA几乎不做广告,它的策略是花高价紧挨着奢侈品牌零售店开铺。ZARA等品牌的出现,给汉派女装在品牌运营方面打开了新思路。
除了武汉服装企业本身的“进化”外,近些年,武汉市政府和武汉市服装商会也给行业送来了春风。
近一年多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服装产业积极扶持。今年以来,市工商联和经信委对服装企业进行密集调研;今年9月份,武汉市政府、市政协就振兴汉派服饰召开专题研讨会。武汉市长唐良智、市政协主席吴超出席会议。唐良智要求市直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武汉服饰产业振兴规划,争取在3~5年之内,让武汉服饰产业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千亿产业。据李东风介绍,这次会议明确了服装行业为时尚创意产业的定位,这将意味着政府不同的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武汉市委市政府资金扶持汉派服装企业参展第21届中国国际服饰装博览会,——这是亚洲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服装专业盛会;斥资打造武汉国际服装博览会等。
据武汉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政府积极扶植的大背景是国家调发展模式转产业结构和2011年底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武汉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口号的提出。
近几年,武汉市服装商会高举“凝聚行业力量,振兴汉派服饰”旗帜,工作重心侧重于借助行业的力量把外部资源整合到行业里面来,为企业真正关心的切身的问题分忧解难。据李东风介绍,近两年来,商会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达成战略同盟的关系,基本解决了武汉市行业内规模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以上)的服装企业的贷款问题;2012年年底,商会提出对汉派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座城、一条街、一片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