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巧夺天工的针法绣技,享有“蜀中之宝”的美誉;秦汉之始,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就已经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织就着华丽的篇章,以罕见的“奢侈品”占据着一席之地。
历史追溯到三星堆文明
在郫县安靖镇天府蜀绣艺术馆,从事蜀绣40多年的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李润群告诉成都晚报记者,蜀绣的历史可上溯到与中原夏朝同时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其中1986年出土、距今4800多年的一件高达2.6米的青铜立人像身着的龙纹礼衣,花纹细致精美,震惊海内外,可见当时的蜀绣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复原三星堆青铜立人龙纹礼衣的研发报告》也确定了蜀绣的最早发展史。
李润群说,绵延几千年的蜀绣无论是其文化内涵还是其针法技艺都对中国刺绣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到明清时期,人们以产地归属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绣品命名为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其中,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
关于蜀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茫兮无幅……”扬雄以“挥锦布绣”来描绘芳华辉映、光彩流布的蜀国景象,表明了蜀绣工艺已相当成熟。
唐代郫邑绣品已是贡品
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丝绸文明。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时期,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刺绣作为工艺,耗工费时,成品华丽。蜀绣在古代的技术水平下属于相当珍稀的“奢侈品”,受到官府的控制。隋唐时,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郫邑的绣品就是进宫的贡品。
●记者手记
在安靖镇,随便走进一家蜀绣“工厂”,都可以看见几十名绣娘在一起穿针引线,绣的大熊猫、鲤鱼等动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牡丹、芙蓉等有四川代表性的花草或郁郁葱葱,或雍容华贵,尽显妩媚,精美绝伦的蜀绣让人叹为观止。
几千年来,蜀绣大师们以针代笔,以线做墨,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