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还是不换?在绍兴经营一家轻纺企业的潘阿祥(化名)还在权衡,如果机器换人,一次性设备投入费用会让原本就薄利的企业雪上加霜,但若不换,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也可能会让企业被淘汰出局。
潘阿祥的企业地处绍兴市柯桥区,这里素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说法。如今,柯桥被誉为“托在布上的城市”,每年数百亿元的销售额让其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柯桥总面积仅1080平方公里,轻纺业为这个小城带来了滚滚财源。纺织业占柯桥整体工业比重的60%以上,2013年1~11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0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业产值达1876.54亿元。
然而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个以轻纺业为特色经济的江南小城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机器换人成为柯桥轻纺企业的“救星”,不过随着机器换人的走红,轻纺企业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华茂化纤副总经理高安洪坦承,尽管是大势所趋,但一次性设备购置以及后续维护成本,加之微薄的利润,使轻纺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没有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高表示。
机器换人应对用工荒/
从杭州104国道往东方向,过了萧山区就是绍兴柯桥区。这里经营的面料有3万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销往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常驻境外商务代表机构273家,常驻境外采购商2000余人。
不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日益攀升、用工荒等问题已经成为柯桥轻纺业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在此背景下,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承担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城市,机器换人在这里迅速走红,越来越受到轻纺企业青睐。
以坐落于钱清镇的绍兴华茂化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化纤)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涤纶纤维的大型加弹厂,年产涤纶加弹丝15万吨,目前拥有员工1000余人,用工荒曾是公司挥之不去的噩梦。不过近年来,随着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多地介入华茂化纤的日常生产活动。
高安洪介绍称,公司购买了很多进口加弹机,包括德国原装进口的巴马格机台46台,日本TMT公司33H机台42台,目前已经投入了3000多万元。
实际上,华茂化纤的机器换人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目前柯桥区共有化纤面料生产企业3400多家,形成了从PTA、聚酯、化纤原料、织造、染整到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及市场产销体系,这些产业的上下游都属劳动密集型。
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柯桥区引导鼓励企业通过更新装备、革新工艺等加工技改投入,推行机器换人,2013年1~11月,全区机器换人投资完成184.72亿元,同比增长55.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2.7%,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机器换人投资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无论是在浙江还是全国,机器换人都是大势所趋,浙江多年来以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真正自主创新的产品不多,现在处于经济低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会期,提高科技含量,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就业结构矛盾凸现/
高安洪称,公司推进机器换人,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以及完成新增订单,提高产品竞争力,“原来的机器用人多,总是坏,而且速度慢”。
机器换人,在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周如生看来,是柯桥轻纺业迎来的第七次革命—智能化,此前,柯桥轻纺业先后经历了引进纺机、无梭化革命、国有私有化的体制革命、走向国际的国际化革命、设计人才等带来的创意革命、信息化革命。
周如生告诉记者,轻纺产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急需先进的设备变革制造模式,而机器换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变生产工序协调性差、质量稳定性不高等现状。
实际上,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工业升级换代早已暗流涌动。来自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份针对机器换人项目的调研显示,84家规模以上企业中,32家企业对机器换人有迫切需求,另有46家企业表示会在政府的激励之下开展机器换人。
2013年初,浙江省长李强正式提出,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四换工程”,机器换人就在其中之一(其他“三换”是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而到了2013年1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将开展“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未来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
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大多数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赖廉价低端劳动力,企业用工缺口较大。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推进,企业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现状有所改变,用工缺口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根据浙江省就业局企业用工情况监测数据,企业缺工率从2011年6月的4%,降到2013年6月的2.18%。
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机器换人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失业率有所上升。浙江省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但2013年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上述监测数据还显示,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省外低端劳动力的依赖,与此同时,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明显提高,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缺口明显加大,占缺工总人数的22.22%,并呈不断上升态势。
高昂的设备购买与维修成本
虽然从长期来看,机器换人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一些企业对此充满疑虑。
高安洪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通过机器换人,用人少了四分之一,大概少了200人,按照现阶段企业工资、社保以及住房公积金的配备,企业要支付给一个工人每年4.5万元左右,200人就是900万元。然而,为了减少这部分劳动力,公司购买机械设备已经达到3000万元,花费将近前者的4倍。记者调查获悉,此种状况同样发生在柯桥其他轻纺企业身上。
不过,高安洪明白,这3000万元属于一次性投入,而劳动力成本支出每年都要增加。他认为,减少用工,机械自动化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改善,公司的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有能力承接更多的订单,这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尽管机器换人带来的好处很多,高安洪也坦承,但一次性新增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同样不容忽视。
潘阿祥的轻纺厂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他的老厂房车间还没用上机械手,涤纶长丝由人工搬运、包装,同样是18条生产线,差不多要配200人,而在新厂区,清梳、并条等各个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每条线只需几名工人看管机器即可。潘阿祥现在纠结的是,老厂区是否也实现机器换人。
实际上,随着机器换人日趋走热,绍兴当地的一些轻纺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也越大越大,一方面是机器的购买费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经营利润越来越低,这让一向依靠薄利多销的纺织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此外,令潘阿祥犹豫的还有,实际生产过程中,虽然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缺乏弹性,之前依靠人工,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订单不佳,可以通过放假或者裁员减少生产,弹性较大。
此外,机器换人对电力资源的依赖性特别强,而浙江省电力资源缺口一直较大。据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十二五”电力电量方案》的预测,到2015年,全省最高负荷、用电量将分别达到7165万千瓦和418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分别为9.5%和8.4%;到2020年,浙江省最高负荷、用电量将分别达到9186万千瓦和5302亿千瓦时。
“这些机器一般不能关停,我们更担心的是每年夏季用电高峰的限电措施。”潘阿祥说。
数据显示,2013年,浙江统调用电最高负荷需求为5600万千瓦左右,极端高温天气下,浙江电网最大存在3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其中2013年7月4日全天用电量达到10.5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这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一天的发电量。
潘阿祥表示,机器换人虽然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对电力资源依赖性太强。“有能力开展机器换人的是少数大中型企业,对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受制于设备投入、维护以及用电等成本,只能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