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只给我们棉农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这对于棉农来说微不足道。”兴隆村支部书记谢长青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棉花,光种子、农药、化肥、投工等植棉生产成本就要1600多元,正常年景一亩棉花收益不到600元。如果碰到年成不好,农民种棉只会赔钱。谢长青说:“如果国家今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不实行‘直补’的话,可以说没有哪个愿意种棉花的,如果实行‘直补’,每亩至少补贴300元左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棉农的收益。”
在对杨林尾镇兴隆村、张沟镇新生村、长?口镇集木村、郑场镇连渔村四个植棉大村27户棉农调查中,他们普遍反映籽棉价格在每公斤8元左右,农民种棉每亩可赚600元左右,如果取消收储,不“直补”,价格与市场接轨,籽棉价格一旦跌到每公斤7.6元以下,种棉就会赔本。2014年这27户棉农意向种植棉花141.6亩,比上年实种174.8亩减少33.2亩,减幅达19%。如果按此推算,仙桃市2014年预计棉花种植面积只有24.66万亩,比上年30.44亩减少5.78万亩。棉贱伤农,政策迟迟不出,一部分徘徊观望的棉农眼看直补无望也会放弃种棉。
带着棉花“直补”的话题,1月13日,我们又走访了全市多家400型收购加工企业。仙桃市昌丰棉业是我市规模较大的一家400型企业,2013年该公司收购籽棉14350吨,平均收购单价8.24元/公斤,折皮棉5306吨,交国储4800吨,剩下的506吨全部由市场消化,购销两旺,棉农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这次一见面,公司总经理袁友元就向我们诉起苦来:“听说今年要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只在新疆试点‘直补’,要真是这样的话,内地棉农得不到种棉补贴,自然就会减少种棉面积,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这些400型企业了。”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这个企业从2010年开始陆续投入资金2200万元,年收购棉花5000吨,累计上交国家税收260万元,每年解决 12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担心今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直补”政策的话,棉农利益得不到保护,棉农植棉积极性受挫,最终导致农民弃棉种粮。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棉花收购企业无棉可收,那就只有关、停、并、转、死了,几千万的投资就打水漂了。“今后日子怎么过呀?”袁友元叹息道:“收购企业关门,一方面大批劳动力失业,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税收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仙桃市像这样的400型企业有7家,另外还有10家200型棉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年产值10多亿元,年上缴国家税收2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如果一旦农民不种棉花,他们都将面临资源减少的困惑,企业和员工生存将受到严重影响。
棉农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都有同样的担忧,那么,纺织企业又有何感想呢?浩盛纺织是我市的一家中型棉纺企业,这家企业拥有的纺纱机多达120多台,当我们看到车间所有的纺纱机都全部处于停机状态,公司董事长顾行斌说,停机并不是停产,只是他们正在实行错峰生产。“我们每天是从夜里的11点开始到第二天早晨的7点生产,这个时间电费比较低,每度电0.60元左右,其它时间每度电高达1.67元左右。”他告诉我们,通过错峰生产,一个月节省的电费能达到几十万元。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处在了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棉价比国外高,用棉成本高,销售受阻。
当谈到今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时,顾行斌脸上并没有露出喜悦的笑容,反而多了些许惆怅,他告诉我们:“国家连续三年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一方面保护了棉农利益,稳定了棉花生产,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扭曲,导致纺织企业用棉成本过高,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取消收储政策,棉花市场放开,减少了棉花流通环节,棉花价格、质量标准、营销方式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外棉花差价缩小。从眼前来看,对国内纺织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又可以重返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但从长远看,如果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不采取‘直补’来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必将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纺织企业原棉资源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大量的进口棉必将冲击国内市场,到时候中国棉花可能会重蹈大豆覆辙,国内纺织企业将遭受新一轮的灾难”。
据统计仙桃市有大小纺织企业16家,年纱锭43.5万锭,常年用棉量91550吨,年创产值20多个亿,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近几年纺织行业由于购销价格倒挂,经营亏损,一旦形势好转,棉花资源问题又将再次困扰纺织企业。
因此,仙桃棉农和涉棉企业急切盼望着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时,尽早出台棉花直补政策,以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