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负责人陈熙同今天下午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显示,尽管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小幅波动,但我国产品质量状况总体平稳,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问题。不过在上半年国家产品质量状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部分重要民生产品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上半年,质检部门查获食品、建材类产品案件数和涉案货值列前2位,其中食品、建材产品违法案件分别占总数的24.6%和13.1%,涉案货值分别占总货值的5.5%和36.6%。
抽查了玩具、童车、纸尿裤、卫生巾、电磁灶、自行车、汽车GPS导航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9.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2012年和2013年连续跟踪抽查的17种产品中,脱粒机、热轧带肋钢筋、车用柴油、车用汽油和厨房机械等5种产品批次抽样合格率有所下降。在“质检利剑”执法检查中,对18个省217家防水卷材生产厂点进行集中执法,端掉造假窝点60个,查获假冒伪劣防水卷材2.4万卷。
其次是涉农产品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上半年,质检部门查获农资类产品案件数和涉案货值列第3位。查办化肥案件2334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645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7起。共对杀虫剂、除草剂、脱粒机、铡草机、植物保护机械等5种537家企业生产的585批次产品实施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为92.1%,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其中,脱粒机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外露传动部件的防护装置不符合标准要求、滚筒及滚筒轴承座螺栓和扭紧力矩不达标、空载运转项目不合格、轴承温升超标;除草剂产品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有效成分质量分数、pH值和产品标签不符合标准要求。
第三是一些企业产品质量波动应引起重视。
一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质量问题依然突出。上半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小型企业批次抽样合格率仍然是最低的,为86.5%,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无证生产行为更多地集中在小企业,建筑钢材、水泥、防水卷材等建材产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证生产现象。无证农资产品生产案件绝大多数也是小微企业;二是受 当前经济增速趋缓影响,一些缺乏质量诚信的企业用降低标准,甚至偷工减料,牺牲质量的办法降低成本,如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纺织产品使用劣质直接染料印花导致PH值项目不合格,部分人造板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剪切强度不达标,部分农膜抗拉伸性能和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部分化肥、农药企业降低产品的有效含量,棉花混等混级现象较为突出。
第四是进出口商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进口方面,在入境工业品及原材料中,棉花和金属矿的不合格率较高,分别为37.62%、29.41%,主要不合格原因是数重量短缺、与合同不符、品质缺陷等。上半年共检出不合格危险化学品2014批,其中1884批为进口产品。进口废物原料共检出环保不合格275批、9.83万余吨,环保批次不合格率和重量不合格率分别为1.64‰和3.54‰。
在入境农产品中,主要不合格原因是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携带一般性有害生物。进口食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品质不合格、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标签不合格、污染物超标等,涉及产品种类主要是糕点饼干类、饮料类、乳制品类、酒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等。
进口有机红酒、奶粉等食品还存在未获得认证、有机标签不合格等问题。出口商品方面,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从产品本身的性能、到对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出境工业品整体货值不合格率均比较低,但服装、小型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等轻工产品仍存在较多问题。
从出口食品被境外通报情况看,371批被境外实际通报出口食品的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品质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生物毒素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涉及产品种类主要是水产及制品类、蔬菜及制品类、粮谷及制品类、干坚果类、罐头类等。国外扣留(召回)产品中轻纺类产品被扣留(召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机电类产品。
第五是自主品牌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原创性设计不够,我国产品档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企业在塑造品牌的进程中,更多依靠的是成本优势和国内广大市场,而非出自技术革新。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绝大部分产品属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贴牌产品。
据统计,中国出口商品中大约90%是贴牌产品,制造业品牌国际化进程缓慢。2008年至今,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业品牌跻身世界品牌500强中前100位排行榜。2012年度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品牌榜上无名。
针对上述问题,质检总局将通过落实政府质量安全责任,发挥质量工作对经济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帮扶小微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集中解决突出质量问题,提振市场消费信心;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扶持认证检测机构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服务支撑;打造品牌竞争新优势,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推进服务业质量体系建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改革,服务外贸发展等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发挥内需潜力、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