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山西省阳城县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蚕桑基地县。回顾阳城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历程,是“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传承古今的实践,是历届县委、政府“不管吹来什么风,咬定蚕桑不放松”的矢志不渝的坚持。阳城县持之以恒50年发展蚕桑,不只取得的是“一县一业”的惠民成果,不只肯定的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例,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干事创业的精神昭示。
发展成果
展示阳城蚕桑产业发展成果,富民强农的有形资产和地理品牌的无形资产都享誉全国。截至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养蚕可达10万张,产茧800万斤。发种张数,蚕茧产量均占晋城市的75%,占山西省的60%,占华北地区的1/5强。涌现出次营、寺头2个年产茧超150万斤乡(镇),芹池、东冶、董封3个超50万斤乡镇;已建成华燕、仙桐、佳美缫丝企业3家,年生产白厂丝达到1000吨;建成丝棉被加工企业10余家,年生产优质蚕丝被5000多条;建成桑葚饮品厂2家,年产桑葚饮品2000余吨;建成桑枝香菇、猴头菇等生产企业100余家,年生产各类优质食用菌7000多吨。全县已建成了集蚕桑研究、蚕种制造、蚕药生产、技术培训为一体的蚕桑综合服务基地;已形成了集育苗、栽桑、养蚕、缫丝及副产品延伸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格局。年蚕桑及副产品加工收入2亿多元,综合产值达到3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从事蚕桑产业的劳动力达10万多人,占农业人口的1/3,蚕农户均收入5600多元,人均收入2600多元。
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阳城县已成为国家蚕桑产业重点示范县。先后荣获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基地县、全国蚕桑产业化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县、全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GMP蚕药厂达标县、“阳城蚕茧”全国质量抽样检测、综合指标第一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西省“一县一业”蚕桑示范基地县等荣誉和称号,成为晋城市十大名片之一。2011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高达9.87亿元。“阳城蚕茧”已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县域的特色经济,阳城的一大品牌,全国的示范基地。
发展历程
阳城古称获泽,境内山峦起伏,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平均无霜期170至195天,平均降雨量628毫米。特殊的地理,温和的气候,为栽桑养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阳城县的蚕桑发展来看可以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是70年代的发展地埂桑阶段。全县大力实施地埂桑树化,地埂桑突破千万株。1972年,全县蚕茧总产突破了万担关,为阳城蚕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孙文龙书记,被群众亲切称之为“蚕桑书记”,他爱护蚕桑事业远远超过了爱护自己的生命。第二是80年代的优桑优种推广阶段。带来了蚕茧大丰收,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蚕茧总产突破300万斤。第三是90年代的大面积发展桑园阶段。90年代初期,受“市场低潮”的冲击,蚕桑陷入了低谷,全县毁桑严重。县委、县政府在全县组织蚕桑大调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连片规划桑园,提倡规模经营,促进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第四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科技兴桑、产业发展阶段。阳城县坚持政府扶持,规模发展,制定了栽桑补助和蚕茧直补,大力推进蚕桑生产过程标准化建设,在蚕种自控催青、温湿自控小蚕共育、大棚“一棚两用”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蚕药生产国家GMP认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同时还坚持走“综合开发,多元经营”之路,从栽桑、养蚕、缫丝、收烘、印染、丝棉加工到桑枝、蚕沙、桑果、蚕蛹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真正形成了生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贸工农、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体系。2012年全县养蚕75031张,总产727万斤,蚕桑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从阳城县的蚕桑产业壮大来看经历了八个跨越:一是从地埂桑到桑园的跨越;二是从土种劣桑到优桑优种的跨越;三是从两季喂养到六季喂养的跨越;四是从室内养蚕到室外大棚的跨越;五是从分户喂养到小蚕共育的跨越;六是从副业到产业的跨越;七是从单一发展到产业链延伸的跨越;八是从依附部门管理到成立专业管理机构的跨越。
从阳城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成果来看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桑园面积由零突破10万亩;二是发种数量由2千多张增长到7.5万张;三是蚕茧产量由不足百万斤突破700万斤;四是蚕茧产业收入由不足千万元突破3亿元;五是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突破了传统栽桑养蚕的历史,为阳城五十年的蚕桑事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启示
探索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壮大的启示,有客观条件,但真正说还在主观因素。
1、要立足当地优势树产业。实践证明,“一县一业”的选择和发展壮大,首先要立足当地的自然优势、地理优势、传统优势,依靠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产业,做好特色产品。
2、关键在于决策者的决心。五十多年来,阳城历届领导干部“不管吹来什么风,咬定蚕桑不放松”,引领号召干部群众弘扬孙文龙精神,踏着孙文龙的足迹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图虚名、真抓实干。1985年至今,历届县委、县政府就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桑树保护、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等至少下发了23个文件。仅2012年一年,县委、县政府就连发了三个红头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奖补办法,着力加快产业化步伐。
3、要依靠科技示范引领。“一县一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阳城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关键,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推广应用。80年代在桑树管理上大力推广“冬修桑、去枯桩;春出扦、育优桑;夏改良、拢幼桑;秋采叶、治桑蟥”等一套丰产综合技术;90年代重点引进推广优桑优种;2000年以来为加快桑园建设和管理,推行了“桑桑间作、锯桩芽接、两定出扦、一条两剪”等新技术;近年来大力推行桑园密植丰产、小蚕共育、大棚养蚕、一棚两用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综合效益。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阳城县基本上走出了一条“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科学养蚕新途径。
4、要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多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阳城县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出台创新扶持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布局,设立发展基金,建立奖补机制,完善保险制度,提供发展保障。2012年,县财政单列1亿元蚕桑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奖补,当年全县新建养蚕大棚1337栋,推广方格蔟69.9万片。
5、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一县一业”能否做大做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蚕茧资源就地转化升级增效的主要途径。通过“公司+农户”、“丝厂+农户”的发展模式,依靠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6、坚持规模品牌发展。“一县一业”要发展壮大,一要有规模,二要有品牌。有规模才能高效益,有品牌才能占市场。
宏图伟业励大志,绿桑银丝绣阳城。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阳城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5万亩,年养蚕能力达到30万张,蚕茧总产量达到3000万斤,蚕农直接收入超6亿元,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将在夯实桑园基础,壮大养蚕规模;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支撑,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多元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五个方面下功夫。在全县继续开展丰产桑园建设、优良品种繁育、科技创新推广、蚕茧市场开拓、产业链条延伸五大工程建设,相信蚕桑产业必将成为阳城县继黑色煤炭之后的又富民强县绿色环保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