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污泥问题,这些天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问题如何破解,大家都在动脑筋。从昨天本报的报道来看,采用“细菌吃污泥”等科技手段来对付这一顽疾还是比较可行的。
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办法。工业化之初,几乎所有国家都承受了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最后大多数国家还是还以绿水蓝天。这当中,除了极个别是通过产业转移、污染转移等手法外,更多的还是通过科技革命,变废为宝,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在,绍兴的许多印染企业老总都去过日本、韩国,人家的印染厂里流出的汩汩清泉,当中甚至还有鱼儿跳跃,这种场景他们都见过,在私下里也是赞不绝口的。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无非就是加大科技投入,杜绝环境污染。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虽然昨天的报道中,有关人士认为,细菌吃污泥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以现在的技术实力,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完全都能够解决。在环保这个领域,只要肯投入,有的是潜力可挖,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决心。
让这个决心打折的,是一个成本问题。
治污需要成本,但这个成本看怎么算。以印染厂一己之利来算,肯定划不来。但跳出企业小圈圈,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考虑,那点钱算不了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钱由谁来出?曾有企业家认为,如果全国所有的印染企业都搞环保了,大家成本一样,我就投这钱。如果人家不这么做,光叫我们来投入,那我们就无法与其他地区企业竞争,所以我这钱不出。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企业的态度。
这话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是我们不能用“比滥”思维,认为人家可以做得,我为什么不能做。如果这样想的话,全国各地永远不可能同步治污,那就永远没有第一个出来保护环境了。二是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积极主动配合环保的企业,政府在政策层面、经济层面等各方面加以一定的扶持,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因为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客观上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科技治污,这是杜绝源头的治本之策。但是,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这种加大企业成本的先进技术是没人会主动应用的。因此,政府在关键时刻推一把,这既包括奖励措施,也包括对于那些死活不肯动的企业,进行必要的惩处。从以前淘汰“五小”企业的经验来看,如果规模很小、没有能力进行科技治污的企业,适当淘汰一批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污泥之患才能彻底消除。(天天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