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茧价创出历史新高。上半年广西蚕茧收购均价约为40元/公斤,浙江省春茧平均收购价格为43元/公斤,这样的价格让蚕农喜上眉梢。
然而对整个茧丝绸产业链来说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按这样的价格水平,加工成的生丝价格将达到40万元/吨,与目前38万元/吨的生丝现价相比,已经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态势。这让下游的缫丝企业、蚕丝被生产企业都“压力山大”。
收购行情
茧价创出新高 蚕农收入增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上半年全区蚕茧产量14.5万吨,同比增长约6%。蚕茧收购均价约为40元/公斤,同比增长26.1%,为历年最高。蚕农收入58亿元,同比增加14.76亿元,增长34.14%。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浙江省蚕种饲养量55万张,饲养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0%,但优质蚕品种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雄蚕等新品种达到了5万张以上。收购中方格簇茧比例高,基本无毛脚茧、过潮茧,茧质好,上茧率高。今年的春茧饲养期间,气候适宜,桑叶长势较好,有利于春蚕饲养,使得今年蚕茧质量较好,张产量高,平均张产达到了50公斤,但总产量仍可能低于去年。
受蚕茧品质差异和市场需求影响,今年浙江省春茧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提高。2012年浙江省春茧平均收购价格为33元/公斤,2013年平均收购价格为43元/公斤,涨幅达到30%。
今年江苏省盐城市春蚕发种27.7万张,数量列全省第一。 据了解,盐城蚕桑主产区东台、射阳、大丰等地春茧收购价最高的为每公斤54元左右,最低收购价格每公斤46元左右,全市春茧收购均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6%,创历史新高。春季蚕茧产值6.3亿元,为农民增收1亿元。
茧丝走势
生丝价格上涨 面粉还是贵过面包
1月4日是2013年首个交易日,盘面茧丝合约全收红,主力合约增仓,可以说为2013年茧丝行情定下了一个基调。1月、2月,茧丝行情保持高位振荡。
3月上旬,茧丝价格出现小幅下调。春节后,茧丝市场活跃度较低,丝绸企业生产中规中矩,对原料的采购比较谨慎,大多即买即用,给缫丝企业生丝库存造成压力。同时春节过后,各蚕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桑树生长较前两年明显要快要好,蚕农积极性高涨,2013年蚕茧有望增产。而印度关于上调生丝进口关税的提案,成为茧丝行情走低的导火线。
4月中旬茧丝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从38万元/吨跌至低位36.5万元/吨左右。从周期上看,这段时期正处于新旧茧子交替时期,因此造成一个空窗期,加上前期茧丝市场一直持续上涨,其他纺织原料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回调,因此市场出现疲软走向。茧丝市场的大幅涨价之旅为行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从4月后期开始,随着新茧逐步上市,行情开始有所好转。4月底,广西春茧陆续开始上市,收购价格延续去年秋茧时的高价位,桂北宜州收购价格维持在40~42元/公斤左右,象州、忻城及桂南横县、宾阳等地春茧价格维持在38~40元/公斤左右,新茧收购价格为4月份一直低迷的行情提供新的支撑。
5月上旬,蚕茧价格小幅上涨,前期窄幅振荡行情逐渐企稳并保持上涨势头。今年3~4月份出口订单有所恢复是本轮价格反转的基本原因,直接导致今年春茧收购价格走高。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干茧价格重心逐步上移,整体延续上涨格局。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生丝延续去年的行情一路高升,生丝价格从年初价格366000元/吨上涨到6月底的386500元/吨,涨幅5.60%。在3、4月下游需求弱势难改,新茧全面上市茧本确定之前,茧丝出现小幅的下挫后,行情又继续上扬。4月底开始,春茧陆续上市,蚕茧价格基本维持在40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10%左右。春茧收购价格坚挺,全国春茧平均价格几乎到了历史最高位。春茧成本高已经成为定局,全年蚕茧原料高成本的趋势很难改变。生丝行情仍维持偏强态势,茧本的支撑成为生丝行情维持高位的坚实的理由。
企业现状
亏损经营 蚕丝被企业吃力
7月12日早上,浙江德清县禹越镇舒欣被服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其明将1吨蚕丝入库。“不敢多进,现在蚕丝价格太高了,每吨33万元,而去年同期每吨才23万元。”陈其明说道,自己企业每年蚕丝的需求约70吨,如今他只能慢慢补库存。
从去年6月起,蚕丝的价格就不停地上涨。说起蚕丝的疯狂涨价,陈其明直呼吃不消,他算了笔账,2012年上半年,企业生产0.9公斤的蚕丝被,出口53美金,利润为5%。今年同规格的被子卖57美金,每条被子要亏2.5美金。
“没办法,价格是3月谈好的,这一年就要按这样的价格硬着头皮做,不然就是违约。”陈其明说道,自己做的是出口,每年3月谈一次价格。今年,他估计蚕丝价格将持续上涨,在与客户谈价格时,将价格上调8%。“这个价格谈了整整3天才谈成,却还是亏了。”陈其明表示,现在只能从别的产品上贴补点。
按往年蚕丝价格来看,6、7、8三个月为蚕丝销售的淡季,蚕丝会降价。但从去年开始,这种规律被打破了。陈其明说道,今年市民买质量较好的蚕丝被,预计每斤价格180元,去年每斤价格为140元。
银梦来被服的负责人之一王雪荣也与陈其明有相同的烦恼。“今年就算不是淡季生意也少。”王雪荣说道,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的产量下降了将近一半。蚕丝价格淡季不跌反涨,且涨幅也不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陈其明认为,人工成本的增长和蚕农的减少,是关键所在。
德清县禹越镇夏东村今年春蚕养殖户只有三户,共养头蚕两张。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家家户户都养蚕。1997年时,该村有头蚕2000张。60岁的村民沈炳和今年养了半张种,她告诉记者,自己要带孩子做饭,没办法到厂里上班,才会选择继续养蚕的。“去厂里上班,一个月能赚2000块钱,比养蚕赚得多多了。”沈炳和说道,上个月,她以2100元/担(每担50公斤)的价格卖出了20多公斤蚕茧,赚了不到900元。“一年要养四季的蚕,头蚕是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之后的赚不了这么多。”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养蚕太辛苦,赚得也不多,都不愿意干这行了。养蚕的人少了,蚕茧产量少了,价格自然上涨了。
点评
如何走出行业怪圈?
一边是蚕农收入增长,喜上眉梢,一边是丝绸企业愁眉苦脸,艰难维生,作为同一条利益链的两端本应同甘共苦,互利共赢,如今却陷入“茧贱伤农”、“茧贵伤工”的怪圈。
对蚕农来说,种桑养蚕不仅辛苦,收益还要受天气、价格波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在生产资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茧价只有上升,蚕农才会有养蚕的积极性。
对丝绸企业来说,传统出口市场经济不景气,出口越来越困难,终端市场价格承受力有限,蚕茧价格的上涨难以传导到下游。茧价贵过丝价,缫丝环节只要生产就会亏损。
如何才能走出怪圈,让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只有深入挖掘消费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才能保证丝绸企业的赢利空间,也才能保障蚕农的利益。
丝绸素有纤维“皇后”之称,象征拥有者独特地位,体现穿着者典雅品位。近日,手绘真丝品牌兰丝绘在武汉新世界国贸店新装开业。该品牌以100%桑蚕丝为原料,人工手绘图案、纯手工缝制,在一线城市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不仅兰丝绘这样的高端服装品牌拥有固定的市场群,许多以真丝面料为主打的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以蚕丝被、丝绸内衣、丝绸时装、丝绸装饰品等为代表的更多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功能性新产品得到不断开发,丝绸纤维内在优势逐步得到现代人的重新认可,完全符合当今“绿色消费”潮流。
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国丝绸业来说,拥有13亿人口的丝绸内销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结合古老的中国丝绸文化,了解当今消费的流行趋势,激发出内销市场的动力,丝绸业就能走出怪圈,迎来新的春天。(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