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丝光棉四分之一产自惠州,而惠州丝光棉企业80%集中在惠城区水口街道。
● 惠州市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第一期建设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基地;第二期建设面料、辅料、衣车零配件批发市场;第三期建设产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物流中心及企业总部。
惠州学院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丝光棉服饰。
全国丝光棉四分之一产自惠州,而惠州丝光棉企业80%集中在惠城区水口街道。记者日前从惠城区经信局获悉,惠州市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已敲定落户水口,基地总占地1500亩,分3期建设,预计可吸引150家企业进驻,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生产丝光棉服饰1500万件,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目前,该项目的建设资金基本到位,入园企业也基本确定,惠城区将尽快制订实施总体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现 状
近90%国内外知名品牌丝光棉服饰惠州造
“惠州市建设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很好,针织丝光棉T恤衫广东省地方标准也是由惠州牵头制订的。”惠州市纺织服装协会会长、富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成才告诉记者,惠州是全国丝光棉研发起源地,是全国丝光棉技术研发和检测中心。据统计,目前,全市有针织丝光棉企业近100家,年产丝光棉服饰1800多万件,产值15亿元,约占全国产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丝光棉服饰近90%由惠州加工生产。惠州市的丝光棉企业有80%集中在惠城区水口街道,已初步形成以水口为主的丝光棉原材料供应、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集群。“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的称号在全国各地都是有影响力的。”陈成才说。
企业各自作战,没有形成配套产业链
“但惠州丝光棉一直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这么说吧,我的衣服做好了,要买配套的扣子,还必须跑到广州、深圳去。”陈成才说,一直以来,惠州丝光棉企业基本各自作战,没有统一的生产园区,中低档产品比较多,研发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依靠租用厂房维持生产,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同时,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没有区一级的研发中心,没有一个可以集聚壮大发展的载体,也没有系统的物流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些瓶颈导致了一些丝光棉企业产能上不去、有订单不敢接、有工招不到、招到工人也留不住等问题。
“我们企业都希望能够在惠城形成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长期展示、有配套物流的特色产业链。”陈成才说,丝光棉产业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增强惠州丝光棉企业团队作战能力,提升整个惠州丝光棉企业的影响力,还能带动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规 划
拟选址水口民营工业园内的新民村
“建设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丝光棉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惠城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行业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中山、佛山等地丝光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惠州丝光棉行业地位构成较大威胁,惠州丝光棉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走高端路线,走品牌路线,走创新路子,形成行业团队规模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还必须有扩大发展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载体。
“惠州市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已列入今年惠城区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惠城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市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拟选址水口民营工业园内的新民村,项目第一期建设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基地;第二期建设面料、辅料、衣车零配件批发市场;第三期建设产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物流中心及企业总部。该基地建成后,每年产生工业产值100多亿元,税收5亿多元,可解决2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该项目的建设资金基本到位,已有10多家年产50万件的丝光棉企业自发筹集资金4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入园企业也基本确定。”该负责人说,已有11家入园企业在区发改局预立项,9家企业确定入园后即可马上开工建设。
将尽快制订实施总体方案
“丝光棉产业基地这个项目非常符合水口1+4民营工业园区的规划。”惠城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干强表示,为了助力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惠城区要加快发展,补齐工业这块短板。建设丝光棉技术产业基地有利于惠城区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传统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擦亮“中国男装名城”区域品牌,为下一步申报“中国丝光棉T恤服装制造名城”、“水口丝光棉专业镇”,打造“中国(惠州)丝光棉纺织服装交易中心”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总体方案。”黄干强说,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抓好落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把该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品牌基地。(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