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主办的“纱线期货专家座谈会”在大连召开,在国家加强棉花市场调控、进口纱线冲击国内市场的新形势下,及时推出纱线期货形成市场公正价格并为企业提供避险工具,成为与会各方共同的心声。
近年来,受国家棉花收储政策、进口棉花配额制度及进口纱线冲击及下游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等因素影响,国内纺织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据介绍,2012上半年,部分地区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纯棉纱亏损2000元,105家骨干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1%,半数中小企业因成本过高被迫停产。
今年2月份,大商所向证监会提交了纱线期货立项申请,纱线期货开发由此浮出水面,并得到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来自湖北企业代表表示,近两年随着国家收储政策的实行,棉纱价格与棉花价格脱节,随着需求持续低迷和淡季来临,企业面临较大风险却没有渠道避险。2011年3月至今,纱线现货价格已从最高时的每吨39200元跌至25400元,跌幅超过了30%,价格波动十分剧烈,企业需要纱线期货进行风险管理。
“在前期的市场调研中我们感到,纱线期货已具备了上市基本条件,一是纱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价格充分竞争,没有市场垄断;二是纱线标准也比较健全,易于检验;三是纱线期货交易目前是顺畅的,不存在政策的限制”,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在介绍纱线期货调研情况时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对于期货市场,联合会更关心的是企业的态度及期货市场风险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期货市场发挥功能作用没有投机力量不行,但市场不能过度投机,在这方面,大商所较高的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将组织后道针织等用纱企业继续进行专题的研究。希望交易所与联合会能继续保持积极的沟通和深入的合作,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市场化程度高、易标准化等特点外,从市场条件看,棉纱线品种还具有市场规模较大、可供交割量充足,价格波动频繁、地区相关性高,储运方便、贸易流向清晰等特点,其上市具有可行性。
大商所于2012年下半年成立纱线期货研究小组推动相关工作。今年以来,交易所与联合会合作,深入多省市棉纺织企业调研,并参加了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行业会议,就纱线期货开发与现货企业进行了集中交流。目前,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大商所初步形成了棉纱期货合约及规则设计方案,并交由此次座谈会讨论。
据现有方案,大商所纱线期货合约初定以普梳32支和40支棉纱为交易标的,通过升贴水扩大交割范围;根据现货市场实际及发展趋势,以国标为基础制定期货交割质量标准;根据现货企业生产特点,合约月份设为12个连续月份,方便现货企业套保操作。
大商所总经理李正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在充分吸收大家建议意见基础上,继续深入棉纺织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论证,进一步优化完善合约规则,使纱线品种能早日上市、更好服务产业。”(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