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胎(梳棉胎、弹棉胎)俗称棉絮、棉网套,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广大群众冬季取暖保温必不可少的重要商品,备受群众青睐。因此,棉胎原料的优劣,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的好坏,保温程度及其耐用性就成为广大消费者挑选商品时的重要考核指标。
棉胎存在的质量问题
现有的棉胎市场,检验合格率在80%以上。我们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棉胎及其他絮用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禁用原料,如使用工业废料、垃圾废棉布以及医院使用废弃的衣物、棉被、止血纱布等来生产加工棉胎及其他絮用纤维制品。
2.在生产棉胎过程中,表面使用了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原料,而棉胎中间却夹杂了非生活用絮用纤维或再加工纤维等禁用原料,掺杂使假、欺骗消费者。
3.在生产棉胎及其他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有意识地在棉胎及其他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中混入纤维下脚料、回收棉。这导致了短纤维率明显增加,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降低了产品质量,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4.在棉胎检验中存在标识问题,如棉胎制品无标识或标识不全(无生产名称、无制造者名称、无制造者地址、无产品规格、无产品质量等级、无原料成分和含量、标准的标注有误,无产品合格证明、无产品标准代号)。
5.在棉胎等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中缺斤少两,标注的重量规格与实际重量规格偏离甚远、标注的等级与实际等级相差一到二级;有的表面等级达到标注的等级,中间却夹杂了降低一到二级的棉花,从而降低成本和质量要求,牟取了不当利益。
6.在对棉胎企业监管和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生产加工企业用购进的非生活用原料制成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销售;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未贴警示语,与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混杂在一起销售,鱼目混珠,误导消费者购买,损害了消费者合法利益和身心健康安全,从中牟取不法利益;有的企业生产假军品,由于加缝布套后不易拆看,浑水摸鱼,借机销售“黑心棉被、棉衣”。
以上这些质量问题,轻者存在欺骗消费者行为,重者将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有甚者将导致消费者感染疾病。所以棉胎的质量监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治理棉胎质量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职责,加大对棉胎及其他絮用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服务与质量监管,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措施和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的宣贯,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宣传与咨询活动,通过媒体、咨询、投诉等途径广泛宣传絮用纤维制品相关质量常识,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的识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法律观念,规范絮棉制品企业的质量意识,引导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其生产销售行为。
2.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一是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从生产加工源头上加以综合治理;二是要特别加强与工商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大对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查处,清理整治絮棉制品批发零售市场,规范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流通去向。
3.提高专业纤检机构对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监管与服务同等重要,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特别对学校、宾馆、医院等购买的招标服务工作做到事前服务到位,切实帮助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生存能力;加强对企业的日常服务,帮助与指导好企业去认真理解国家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
4.建议有关部门对工业下脚料及工业废料再加工纤维
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以及确定使用范围,将禁止用于生活用絮棉制品的原料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切断“黑心棉”的生产加工。
质监机构的着力点
作为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要利用纤检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对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发挥技术检验监督职能,实施监督与服务并举。在服务工作中将着重做好企业的引导、规范及帮助企业树立品牌观念。
1.引导棉胎及其他絮用纤维制品企业建立信誉机制。诚信是一个企业道德标准的最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成分,质量诚信往往表现为企业对质量的主动追求,是企业在整体市场建设信用中的内在张力。在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质量诚信主要表现在对使用标准的忠诚度,即是否严格按照适用标准生产加工产品;在市场营销中严格产品性价比,即是否虚构品牌、欺骗消费者。在适用标准方面也存在打擦边球、浑水摸鱼的现象。所以我们建议在棉胎及其他絮用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中推广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誉机制和质量诚信,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市场活力、内在动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企业,指导其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提高产品出厂的把关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使企业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3.定期组织召开行业性的企业座谈会,搭建一个平台,加强交流与沟通,帮助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分析活动,
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以达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实施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为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销售及管理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4.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帮助企业制订培育产品计划和争创名牌产品措施,在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期间派出专业人员进厂指导,帮助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改进工艺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合格率和优质品率。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先进、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向企业宣传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
5.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抽查样品数量不得超过检验需要和抽查规范规定的数量,减少企业负担。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平台,对企业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售后服务、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媒体宣传,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6.为企业提供生产许可证咨询服务。加大对基本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帮扶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对如何申办生产许可证,在申办过程中如何完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手册,如何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顺利取证;加强证后监管工作,对获证企业采取定期回访、信息通报、年审提前告知等方式,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在企业生产许可证到期换证时提前告知并提供咨询和业务指导,督促企业顺利换证。(中国纤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