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确保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经济总量提升需要扶植哪些新的增长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如何协同进步?日前,围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惠州发展的最强音、主旋律,惠州学院部分专家学者接受了《惠州日报》记者采访。说发展、论经济、谈观点、话民生……专家学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知识,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彰显了惠州学院“立足本土,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进入第二梯队目标“跳一跳摸得着”
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最直观、最核心的标准就是GDP等核心经济指标。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目标是否具备可行性?专家学者们从宏观层面对惠州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关键词 GDP
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分析2017年惠州GDP可达5067亿
惠州市提出力争到2017年实现GDP突破5000亿元,努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对此,惠州学院审计处处长、教授刘薰词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出发,建立了经济指标变量内在联系的数学模型,对未来几年惠州的GDP等核心经济指标进行预测。他认为,影响GDP的因素可从两个角度归类:一类是从产出角度影响的因素,即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另一类是从支出角度影响的因素,即投资、消费与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既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农业,又要建立珠三角的旅游度假基地。因此,预测未来5年惠州的GDP,采用支出法较为合适。”刘薰词说。
通过数学模型的预测和分析,刘薰词得出这样的结论:至2017年,惠州的GDP将达到5067亿元。“因此,惠州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完全是 ‘跳一跳,摸得着’的目标,符合惠州的实际,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完全可行!”
深化产学研合作注重管理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在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过程中,惠州需要哪些创新之举?应如何通过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活力?围绕“创新”话题,专家学者们展开热议。
关键词 发展模式
通过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
“没有创新,只能在维持现状上兜圈子,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离开了创新发展,即使进入了珠三角第二梯队,也只能为‘保级’而挣扎。而有了创新作为动力,惠州不仅可以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而且还有可能争取第二梯队排头兵的位置。”该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博士张敏说。
“对未来的发展要进行超前规划。应突破原有的观念和认识,提出更具超前性的发展计划。”张敏认为,理念的创新在于把规划做实,创新不是一种口号,更依赖于理念和行为。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曹仓认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创新发展模式是关键。“惠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已经显现,必须通过经济转型才有可能解决。”他说。
曹仓认为,创新惠州发展模式主要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要高效发展,不能再容忍低效率的发展;要高值发展,发展高价值、高附加值、高质量、高品质的产业;要节能发展,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相结合;要低碳发展、低碳生产、低碳消费;要环保发展,保护环境和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要和谐发展,要持续发展,负责任地而非不顾后果地发展;要创新发展,学习先进技术和方法,不走老路。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对接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胡瑞卿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企业自有资金、借贷与融资资金投入为主,政府资助、社会筹集等方式投入为辅,大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为惠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财力基础。”她建议,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产业和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的科技专家和工程师。
“同时还要深化和拓展产学研合作。在云计算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物联网、LED等领域中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广泛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对接。”胡瑞卿说,“要着力抓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石油大学等重点高校在惠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王兴邦认为,实现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必须加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空间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他建议,“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既是发展方向,也是未来GDP增长的关键领域。只有顺应国家产业政策,早发展、早成熟,才有可能取得发展先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加强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有利于提升惠州的产业创新能力。”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彭刚认为,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使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将促使惠州更好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彭刚还认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如信息技术要与农业技术结合,建立信息平台传递信息技术,与旅游平台融合,公布旅游信息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支持各行业业务的高效运作,还能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和企业业务的重组,甚至能实现惠州范围内制造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惠州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LED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共同推动。”他说。
关键词 管理创新
创新管理才能获可持续发展动力
“光靠技术创新来获得爆发性的增长是不行的,还要靠管理模式创新。无论是政府的宏观管理,还是企业的微观管理,都要寻求创新和突破,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张敏以石化产业为例,分析了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张敏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石化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惠州对其关注度很高,但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却显得不够。她说,石化产业链涉及成百上千种产品,有众多企业参与,属于“流程型”和产业敏感型产业链,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适用于一般制造企业、一般供应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一定适用于石化产业,要从理论上谋求突破,探寻多元化、多目标的石化集群供应链管理模式。“大亚湾精细化工园区已经初具规模,一旦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形成,必须以管理创新来带动园区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她说。
大力推动区域产业空间集聚
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产业应以怎样的发展思路实现新的突破?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惠州应如何适时而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升级,为做大经济总量培育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集群化
加强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胡瑞卿指出,惠州当前经济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产业集聚经济效应不佳,电子、石化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与产业规模不成正比。很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利润增幅却下降。”她说,“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研发效果不显著,高新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相对匮乏,尤其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胡瑞卿建议,要加快发展LED产业、车载电子与动力电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等的集群化产业,增强产业协同发展的紧密度,逐步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并共同攻破核心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云计算智能终端核心技术难关。同时,加强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定位各县(区)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惠州区域产业空间集聚。
“合理规划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她提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着力打造以大亚湾为中心的石化产业区和港口物流区、以惠阳淡水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区、以惠东巽寮为中心的滨海旅游服务业区。”
关键词 产业链打造
以石化产业为中心衍生系列产业群
该学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童义平说,在广东省内,惠州的石化产业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所谓“狼”,是指茂名和广州两个老牌石化基地。所谓“虎”,就是去年4月在揭阳开工的世界级炼油项目。他提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惠州的石化产业要做大,做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炼油基地;其次,惠州石化产业要做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顶级先进的炼油基地。
“惠州的炼油能力不一定最大,GDP不一定最大,但是要争取做到效益最大!”他建议,以惠州石化产业为中心,辐射衍生系列产业群,打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如塑料、涂料、塑胶、化纤、橡胶、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产业群,以及添加剂、溶剂、香精香料等精细(超精细)化工产业群。同时,依托石化产业,将惠州打造成为一张全国的名片,“石化城”、“化工城”、“能源城”的名号要叫响,提高惠州的软硬实力。
“惠州学院应为惠州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链、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作出积极贡献,建设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童义平说。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更大提升动力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王兴邦认为,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对惠州发展而言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梯队的进步是一个城市综合水平的提升。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特别关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持续性、配套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管理体制的突破性改革等。
“以汽车产业为例,惠州汽车产业的关联度和集聚性不够强。以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为例,我们必须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到更大的提升动力。”他说。
关键词 中小企业发展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检测平台
该学院电子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曹建忠分析了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构成。“其中,TCL、德赛、华阳这三大集团以及三星等大型企业的总产值占总量的七成以上,而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只占23%左右。如果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在未来5年进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总值倍增的可能性将进一步提高。”他说。
曹建忠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于帮助中小电子企业解决其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中小电子企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较弱,自主研发水平较低。其次,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也略显不足,上下游延伸不够,关键技术、高端人才、公共平台也有所欠缺。”曹建忠分析说。
他建议,政府要着力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检测平台,让更多中小企业通过这类平台了解行业的发展,让外界了解企业和产品,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还可建立关键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三大集团都有相当强的科研团队,并且和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产学研联盟,而中小企业在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处于代工阶段的企业比较多。”曹建忠希望尽快落实惠州学院申报的光电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惠州学院与中小电子企业战略联盟,创建良好的服务环境,让更多的高科技电子企业进驻惠州。
关键词 现代农业
联合攻关农业技术问题
“惠州拥有珠三角地区四分之一的土地资源储备,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学院生命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刘桂林说,惠州的叶菜类蔬菜约占香港市场的50%,生猪、家禽及水产品的供应量占香港市场的1/3。
“与此同时,制约惠州农业发展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为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等。”刘桂林认为,惠州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农业,建议政府围绕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相关规划,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整合全市各系统的涉农技术力量,针对惠州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从吸引外资到逐渐发展对外投资
长期以来,外贸依存度较高是惠州经贸发展的显著特色。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惠州的对外贸易应如何转型升级,迎来发展“第二春”?
关键词 贸易转型
开拓非洲西亚中亚等地区市场
该学院经管系教授、博士尤玉平提出,惠州经济发展要从吸引外资到逐渐发展对外投资。他认为,惠州外贸战略转型应把握几个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依靠管理创新,提高基层产业的国际资源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依靠城乡融合、区域互动,建立国际大都市;依靠法制建设,建设好、营造好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营商成本;依靠教育创新,推动国际人力资源的发展;依靠信息网络,发展国际电子商务。
外贸的战略转型如何实现?尤玉平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传统的加工贸易要转向自主自造、再转向自主设计,重视环保,重点考虑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转型需重点发展核心技术产品,并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社会有效就业渠道;从吸引外资到逐渐发展对外投资,努力开拓非洲、西亚、中亚等地区市场;要从GDP崇拜到打破GDP崇拜,重视国民收入的提高,实现真正的惠民。
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道路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惠州将走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道路。
关键词 旅游业
利用惠州自然资源建旅游休闲天堂
“惠州属于景点高密度分布区,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但区域资源特色发挥不佳,缺乏高屋建瓴的旅游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未能在这块‘天赐宝地’上获得较高的旅游产业、海洋产业收益回报。”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胡瑞卿表示。
她建议,充分利用惠州的自然资源,打造旅游休闲天堂。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打造海滨游;有效整合开发江、湖资源,打造“江湖游”;有效开发和保护南昆山资源,打造南国第一避暑天堂;合理整合和利用罗浮山资源,打造道教文化游;有效整合和开发河、瀑资源,打造漂流游;以绿道网为纽带串联全市旅游景点,形成强大的旅游网络。
“惠州要走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文明发展的路子。”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曹仓提出,“1+5”模式非常适合惠州,其中“1”代表重点发展旅游业,“5”代表同时发展五大产业即石化、电子信息、服装、总部经济、对外贸易。该模式符合美丽惠州的城市定位,也可以把其他产业的发展整合起来,成为旅游服务业引导的历史游、自然游、科技游、文化游、绿色农业游、石化游,真正实现美丽惠州的可持续发展。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王兴邦认为,在确保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大做强提升民生质量的产业。“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零售、餐饮、旅游等将是惠州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惠州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这些产业因此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重点
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朱永德认为,惠州在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过程中,要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企业市场化的过程,是社会文明、居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它既是企业市场选择的过程,也是外来人口自我选择的过程。”
针对惠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朱永德提出,空间布局科学化、超前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他认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惠州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环境较为优良、发展空间也较大。惠州新型城镇化下一步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主城区的建设上,也应该放在小城镇的建设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推进中心县(区)建设、专业县(区)建设、特色县(区)建设。”他表示。
朱永德还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保证。“谁要进入城镇?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谁?政府应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做到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不退位。无论是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还是新型城镇化,都要让企业、个人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他说。
关键词 大都市圈
找准位置融入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大都市圈。”该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李存认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就要抓住生活格局变化、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找准自己在大都市圈的位置,融入珠三角。
李存提出,融入珠三角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珠三角生活格局改变的机会,建设宜居环境,突破生态概念,突出社会文明;完善消费设施,突破购物概念,突出文化消费;建设休闲基地,突破旅游概念,突出游憩度假。惠州还应借助产业、信息、创新优势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首先要培育专业市场,重点在于占领较大市场份额的特色市场。其次是培植创意产业。惠州需要更多类似富绅这样能占领全国性市场的企业,可以考虑在家具、服饰设计及相关产业中培植。再次是要开拓服务市场。目前,惠州的大型百货、超市均为外地品牌,惠州必须在品牌、管理模式等方面培植和输出软实力。(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