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50多年没有和“同事”相见的石惠英,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见到老同事,还是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50多年已逝,他们虽满头鹤发,但当他们再次穿上纺织工人工作服时,依然英姿勃发。今年76岁高龄的陈秀英再次穿上工作服时很激动:“对对对,当年也是这个样子,他们的模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回忆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记得1958年,就职于包头棉麻混纺织厂的老纺织工人们,从各地赶赴包头时,现在包头市棉纺厂所在位置是一片荒凉。懂得纺织技术的工人更是凤毛麟角。我们面向全国招工、走访、调研、学习,聘用了全国各地最有名的纺织技术工人来指导开工。”从北京赶来的曾经担任第一任纺织厂厂长的邹炜告诉记者。
1958年,作为包头市棉麻混纺织厂初期建设的第一年,是让邹炜毕生难忘的一年。同样,这一年,也是从全国各地奔赴来内蒙古支援纺织工作的老工人们切身难忘的一年。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们当时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
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石惠英笑着告诉记者:“当时不知道什么是边疆,也从来没听说过内蒙古。就知道石家庄挺远的,特别荒凉。但听到来这里能得到锻炼,这里特别需要我们,就跟随丈夫从河北省来了。”
拿到第一批混纺布料
即便当时的条件再恶劣,对于满怀热忱的老纺织工人来说,那些远去的岁月都还是让他们终身难忘。
今年88岁高龄的邹炜,尽管说话咬字有些不清,但从他的讲述中,能感觉到他在包头市棉纺厂工作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且记忆犹新。
邹炜说,拿到第一批棉麻混纺布料时“开心”是老工人们形容当时自己心情的唯一一个词语。
遗憾的是,1961年,因受经济形势影响,包头棉纺厂缓建下马、重新续建,第一批棉纺工人被分流,家在农村的回农村,家在城镇的重新分配就业,很多工人被分流到呼市一毛厂、二毛厂和三毛厂等纺织企业。邹炜也在第二年离开包头,回到北京。
圆梦
50多年后又相聚
1961年包头棉纺厂停产后,陈秀英被分到呼市一毛厂工作,可陈秀英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这些曾经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们组织起来再聚聚。
50多年后的2013年5月26日,今年76岁高龄的陈秀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聚会当天,1958年曾经一起奋战的100余名老纺织工人,统一着红T恤在包头市棉纺小区小礼堂集合。十几名老纺织工人,头戴白色纺织帽、身着白底写有红字“内蒙古纺织厂”纺织围裙,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妻子你辛苦了》等歌曲,纪念他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已经76岁的刘素芬说,印着大字的围裙,曾是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工作服。
永不改变的情感
50多年,一座工厂从兴盛走入衰亡;50多年,一个城市从荒凉发展成了辉煌;50多年,是这些老纺织工人见证了纺织厂岁月的历史变迁。
前来参加聚会的老纺织工人们说:“我们这一辈人去世后,纺织工人这个称呼可能就要永远消失了。”
50多年前,他们黑发丽颜,50年后,他们鹤发满头,但不变的是他们的心情和坚定的情感。
陈秀英为了纪念这段纺织历史,把搜集到的物品集中起来,在呼市建立了一个小小纺织品收藏纪念馆。
陈秀英说,有一天,“老纺织工人”这个称呼可能真的消失了,但属于他们的历史会在,影响会在,情谊会在,故事会在……
50多年前,他们黑发丽颜,50多年后,他们鹤发满头,但不变的是他们的情感。(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