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袋里有个“袋中袋”,遇到积水后,“袋中袋”会主动吸入积水,使自己快速“长个儿”,用自己的“身体”抵挡积水的侵袭。这种快速吸水膨胀麻袋,2013年夏天首次出现在本市地铁建设工地上,以便为防汛“出力”。日前从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公司了解到,一旦出现险情,这种膨胀麻袋码放在基坑周围,能迅速“长个儿”近40倍,瞬间就能形成一个挡水围堰。
3分钟“喝”进多半盆水
地铁15号线一期西段北沙滩车站采用明挖施工,基坑敞口露天,并紧临小月河。工地相关负责人说,这座车站是一个明挖车站,工期穿越汛期。由于车站紧临小月河,在2012年“7·21”强降雨中,小月河水几乎漫出堤坝,车站安全一度遭遇积水威胁。
“在特大暴雨天气下,围堰容易被雨水冲垮。为此,工地项目部除了准备水泵、防汛水袋外,还用上了新型的专业抢险物资——快速吸水膨胀麻袋。”该工地负责人说。
这种吸水膨胀麻袋,表面看起来与其他地铁工地使用的绿色防汛麻袋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拎起麻袋用手一捏,马上就能发现里面的“异样”。
原来,除了手感粗糙的麻袋“外袋”外,里面还套着一个质地柔软的内袋,即“袋中袋”。为了展示它的能耐,施工人员特意用一个大盆子接来一满盆凉水。当麻袋被放到水中后,袋子就如同被打了气一样自动膨胀起来,3分钟的工夫,一个原本软塌塌的麻袋就变成了一个形似救生圈的立体膨胀袋。再往大盆里一看,水位已经下降了一多半。
撑起防汛堤坝不超5分钟
“大盆子里少的水,都是被这吸水袋给‘喝’进肚子里了。”工作人员赶忙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给喝饱水的麻袋做体检,结果显示,膨胀麻袋的长、宽都没有变化,只是长高了不少——膨胀前只有8毫米厚,这会儿却已经“长”到310毫米——增长近40倍;把麻袋放到秤上一测,麻袋的体重从0.5公斤陡然增加到了30公斤。
根据技术人员的测试,当极端天气出现时,少则3分钟,最多5分钟,这种防汛麻袋就能充分膨胀。几十个膨胀麻袋码在一起,在天气晴好时,它们在工地里如同一沓草垫子;只要暴雨一来,它们立刻就能撑成一个防汛堤坝,可以保护深基坑等车站施工中的关键部位。
工地相关负责人说,吸水膨胀麻袋是以世界先进的“以水堵水”的科学理念,利用高分子保水剂遇水迅速吸胀固化、吸水倍率高达几百倍的特点生产而成,高分子保水剂预先填充在高透水性的双层织布中。
“袋中袋”可作栽培土
由于使用前体积小、重量轻,利于存放、运输,与需要往里面填充沙土的传统防汛麻袋相比,膨胀麻袋能在防汛抢险时缩短响应时间,并节省人力投入。
“占地小、搬运方便,解决了施工现场的空间和人力问题。另外,积水退去后,由麻袋组成的堤坝周围也不会‘遗撒’沙石淤泥,保护环境的同时,几乎无需人工二次清理现场。”工地相关负责人指着存放防汛物资的仓库说。
此外,这种可以留住雨水的麻袋还可以被当成绿色植物的栽培土使用。“洪水过后,这种膨胀麻袋还可将其内部的吸水材料与泥土拌匀后用于植树绿化。”施工人员说,这种膨胀麻袋不仅可以防汛、防潮、护堤,还能堵漏。“我们把吸水膨胀麻袋放入水中吸水膨胀后码放,根据水流速度和流量排成几排,然后根据水的高度确定摆放层数。如水流过大,可用铁丝连接,然后打桩固定。堵漏时就把吸水膨胀麻袋放入涌洞,吸水膨胀达到堵漏目的。”
经过多次演练,这种膨胀麻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今后很可能会在其他工地推广使用。(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