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价格怎么走?受制原料瓶颈的现状能否改观?纺企还能不能依靠自身突破迷局?……近段时间来,谈起产业困境,不论是有着央企背景的公司,还是仅有几万锭纺纱能力的小企业,棉纺企业颇有些“纠结”。
其实,棉花难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不过,当前随着订单流失、进口棉纱涌入,以及部分棉纺企业濒临倒闭,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再次提高。面对困局,有观点认为,虽然国内高棉价会对棉纺产业造成冲击,但倒闭的都是一些规模小和产品低端的企业,客观上将会倒逼产业升级,岂不是“好事”!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眼下相当部分纺织企业都在为拿到可用的棉花急得团团转,少有精力抓管理和产品研发。“有门路搞到配额的正在轻松淘汰那些一心搞创新的。”“产品可以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但是原料却不能到国际市场竞争,是否有失公平?”这样的一些企业“牢骚”,使原料的“计划性”与产品的市场化正成为一对矛盾,纺企就在这愈加突出的矛盾夹缝中左右为难。
更让人担忧的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的棉纺企业却在步步紧逼,显然,与国际市场并不接轨的国内“高棉价”正在导致中国棉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如何才能解开“棉花结”?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企业要在突破原料瓶颈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升级,尤其是当前处在制造环节、最易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的众多纺织中小企业,不仅要密切关注棉价行情,还要重视纤维原料结构的调整,加快替代性原料的开发和使用,改变企业“围着棉花转”的局面。同时,通过突出特性提高产品附加值,化解原料成本压力。比如,避开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迈进;再比如,在确保产品质量更好的同时,研究特殊工艺,开发更多的品种结构,扩大客户的选择余地。
必须看到的是,未来原料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棉纺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升级的步伐不能因此停滞。(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