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要闻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民国平坝人服饰可窥见贵州人的服饰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6-21

  从民国时期平坝人的服饰,可以窥见当时贵州人服饰生活的一些侧面。

  平坝不产棉。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平坝人是购棉来纺纱织布,人们的衣料大多数是自产的土布。到同治、光绪以来,因为这里出产烟土,便有湖广等地商人,将湖广所产的阳逻、葛仙、黄州等布匹长途运来,入境互易。致使当地的手工纺织受到大挫,不仅汉人,就是一向用“苗布”(苗人所织)、“夷布”(仲家所织,又称“仲家布”)做衣服的苗人、仲人,也都会买阳、葛等布料做衣。直到民国之初,大体还是如此。当然,绸、缎及时新的棉织、麻织、毛织、丝织等衣料,以及缝纫用线、装饰用的阑干、须绦等,也都来自外地。衣料用阳、葛等布料者,约占全县90%。即使是富人,虽然外衣裤华丽,但穿在内里的中衣、汗衣,用的还是葛仙、黄州等布;用标布及新式棉、麻织品者较少,用丝织、毛织品者更少。

  民国纪元以来,平坝人的服制并未划一。人们(主要是汉人)的服饰习尚,既有前清之旧、又有民国之新,呈现出混淆杂乱的状况。而当地“苗”、“仲”、“革老”等族人,因为长期与汉人错居杂处,男子的衣式已经与汉人无异;而妇女由于较少与汉人接触交往,衣式少有变化,仍是旧时镶滚式汉女的衣式。当时汉人妇女的装饰品,一般为脂、粉,以及簪、环、钗、镯等;质地一般为铜、银或烧料,玉质少,金者更少。其他各族妇女装饰则无脂、粉,簪、环、钗、镯等较为简单粗笨。民国时期,这里的妇女也时兴剪发,但不剪、或辫、或髻者,也仍大有人在。在这一带,明清时只有汉人女子和一部分仲家女子缠足,到清末已停止,除一部分已不可能“放足”的成年以上妇女依然小脚外,已不见有人再缠足。

  民国时的平坝县,一般汉人男子的日常衣着是:头戴旧式瓜瓣式小帽,青色红结;或是新式博士帽、草帽、绳帽等;也有包头巾者,为青蓝布,包成交叉式;学生戴学校制帽、尚青色。身上穿的有:“马褂”,为占领对襟式,长及腰部,袖齐衫袖,尚青色。“半背”,为占领对襟式,长及腰部,尚青色。“衫”,为占领对襟式,与身齐,袖与手齐,尚蓝、灰等色;农、工等人则多短式,长及半身;学生穿学校制服式,尚蓝、白、灰色。袍、袄的式样与衫相同。“汗衣”,与马褂式样相同,尚白色,单层,纽扣数多为五。“中衣”,上及腰部,下及臁部(小腿两侧),尚白色,单层。“外裤”,与中衣相同,尚蓝、灰等色;制服的外裤,色随制服一律。“绑腿”,工、商之人常用青、蓝色,绑作螺旋式;穿制服者用灰、白等色,绑作交叉式。“袜”,多穿洋袜,色彩极多。“鞋”,有旧朝鞋式,尚青色;也有西鞋式,形色极多;当然乡下人则多穿草鞋。

  平坝一般汉人女子的日常衣着是:头上有旧式勒帽式,尚青色;也有各种新式帽式;还有包头巾者,尚青色,包时作平箍式。身上穿的有:“半背”,旧式的与衫齐;新式的长袖旗袍;都是占领、右襟,尚青色。“衫”,旧式的为占领、右襟式,长及半身,袖露手出,尚蓝、青、灰等色,无镶滚;新式的比旧式的短,袖较短而大,或镶新式绦与阑干。“袍”,旗袍式,尚蓝、青灰等色,其他色也不少。“袄”,与衫式同。“汗衣”,与衫式同,白色单层,均无旧式镶滚。“围腰”,旧式的类似三角,多蓝青色;新式的为白果方形,白色。女子的“中衣”、“外裤”,与男中衣、外裤式样相同,无旧式镶滚。“袜”,多穿洋袜,色彩极多。“鞋”,有旧解足式,尚青色;也有西鞋式,形色极多;也有穿草鞋的。

  在平坝居住的“屯堡人”中,一般男人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无差异。妇女的服饰与汉女有些相异之处。比如衫、袄,式样虽与汉女相同,但少有镶滚,尚青、蓝、红、绿等色;也有的像男衫,长及足跟。她们的腰带,宽二寸许,织带,青色,垂须。绑腿尚红、白色,绑作螺旋式。她们不着裙,着鞋袜之时较少,多着草鞋。袜多为旧式,尚白色。鞋面上饰花,与袜相连缀。

  在贵州的其他各地,百姓服饰与平坝人多有相近之处。

  在兴仁县,城里的汉族男子大多是长衣短褂,女子则旗袍长裙,夏葛冬裘,棉丝互用,也有用舶来品的。在乡间,则多是“褐衣掩骭,腰带包巾,草履赤足,寒无重袭,鹑结露肘;妇女缠足,短衿大袖,或布或麻,有终身未着袄者”。

  在开阳县,城市居民早年间大都穿土布或黄州布,用标布者很少。民国以来,公务员、学界、工商等人,衣料多用宽布,如阴丹布、线布、斜纹布、爱国布、标布等;也有用丝毛织品的,有的一件衣服要花上数十元。颜色喜青、灰两色,蓝色次之;即使在盛夏,也很少着白色。服式方面,男着长袍,女着旗衫,且竞效时髦。大致贵阳每一新式样出现,很快就会传到开阳。在开阳乡村,人们的衣料多用黄州大布,较富者的穿着与城里人相近,但贫苦农民,“虽当隆冬,有仅身着单衣一件者,有二、三年未制新衣者,因之鹑衣百结,褴褛不堪之现象触目皆是。甚至有十一二龄之幼女未经服中衣者;有六七十岁之老翁终身未有盖被者(大多夜宿谷草窝中,或则以禾苗奠成之,致代用)”。可见当时服饰的变化、贫富的悬殊,在民国时期的贵州屡见不鲜。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剑河县,那时的汉人男女多穿短装,民国后有的人也喜穿制服、长袍。苗族男子多着黑色短服,头束青巾;女性着裙无辫,上衣为黑色大袖,领绣花纹。苗、侗女子的项上、腕上、耳上,均有银钏、锁、镯之类,有的一副耳环重达四五两。在榕江县,各族民众的衣服多是自纺自织,自染自制,侗胞有白色、蓝色,苗胞多为青色。男子服装,大体是下着大脚裤,赤脚无鞋袜,身着大襟蓝褂,头缠蓝布巾。侗女着白色或蓝色黑边短领大襟布褂。苗女上穿青布褂,下着裙,青布褂上绣有无数花纹在衣下边缘,她们头梳发髻,盘于顶前,颈项戴有粗如手指的银圈,由一个至十余个不等。

  抗战时期,一些来到贵州的难胞,“沿途见苗民甚多,男子裹头巾,突出于颅额间,如承盘;女子御蓝黑色斜领衣,褶裥短裙,仿佛汉代装束”。当然也有少数改装者,多是男性,有难胞在施秉、黄平沿途,“发现了许多苗家,白苗家富饰奢,作东洋装,体健,面白,形颇美观”。这种观察或许有偶然性,但也是民国时期民族服饰变化的写照。(贵阳日报)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